第84期::專題報導-大時代的文化貢獻~道藝春秋展的饗宴
足跡踏過的精華~福建行畫展與古蹟瑰寶參訪
戒堂、孫佩茹、蕭惟元、應雨橋、李樹森、胡露妹、陳瑞珠
善緣生起於一時
共遊畫展土樓群
見識大作氣象新
小橋流水桃花源
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此次壬辰年大陸福州行畫展與古蹟瑰寶參訪,是與寒假五天的道藝人生講座結合。從
台灣一行三十七人,於
以下藉由此行老師、學長們的心得分享,讓我們一起走入福建的春與秋,兩岸交流的道與藝吧!(編者)
福州五日參訪有感 戒堂
有幸參加福州五日之行,此次是第三次到大陸地區參訪,感覺大陸在各方面都有所改變,特別是經濟方面的成就讓人刮目相看,另在基礎的文化建設方面,也在積極推展之中。
首站來到福州林則徐紀念館。對於林則徐的認識,僅止於禁鴉片的故事。來到林則徐紀念館後,才瞭解到林則徐的偉大不僅止於禁鴉片而已。對於鴉片煙的禍國殃民,「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不畏得罪英國,不顧朝廷上下反對的聲浪,也不顧自身前途與否,在道光
「三坊七巷」始建於西晉末年,原為士大夫、文人為主要居住民的街區,建築的樣式與格局,和鹿港地區的古式木造宅第相若。近來大陸大力推動文化振興,此處雖然忝列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很多地方仍依古法翻修;但翻修後成為現代的商店街,感覺像是在舊式建築的購物商場閒逛,很難感受到優雅的文化氣氛,覺得有點可惜。
福建省博物院是此行的重點。江老師的作品在此展出已有一段期間,從現場的展出規模與規劃布置,顯示出福建省博物院對江老師作品的推崇程度。因為不是例假日,到此參觀的人不是很多。但來參觀的人似乎文化層次都很高,加上老師們和蓮友的詳細解說,可以明顯地感受參觀人的喜悅心情溢於言表。很明顯地是,福建省博物院缺乏能做現場精闢說明的導覽人員,讓參觀民眾無法了解江老師作品的文化內涵,如果院內導覽人員能在展前有充分的訓練,此行應讓我們聽院內導覽人員解說,再補充未及之處,使導覽人員時時可對參觀民眾詳細說明,或許成效更能彰顯。如果在福建省博物院的行程能排在假日期間,讓我們接觸更多參觀民眾,應該可以散播更多的文化種子。
兩岸佛教界始終都有一個共識便是,臺灣佛教自古就是中國佛教的一部分,而福州與閩南地區與台灣佛教更有著直接的淵源關係。正如史學家連橫在《臺灣通史》中所言:「佛教之來,已數百年,其宗派多傳自福建。」臺灣八成寺廟源自鼓山,鼓山湧泉寺與臺灣佛教界的聯繫即使在兩岸關係最緊張的時期,也都會通過書信、甚至繞經第三國的方式保持著聯繫。福州鼓山湧泉寺始建於五代後梁開平二年,後兩次毀於回祿,今之所建存為明、清時期修繕擴建。其著稱者非僅歷史悠遠,風光明媚而已,重要的是其優良的傳承,許多賢者大德與此淵源甚深,諸多文獻、文物被保留於此。寺內文物仍保持完好的有清康熙三十八年御書敕賜「湧泉寺」匾額,康熙五十三年、乾隆七年兩次頒賜藏經。令人肅然起敬的地方是藏經殿。藏經殿兩旁有御賜的十二座藏經櫃,很難想像木櫃得以保存數百年而不腐。也使得萬本經冊雖歷水災而倖存。殿前陳列的南傳佛經,和歷代高僧大德刺血書寫的經書,令人震撼。整體感覺此處是修行的好場所,只是和老君岩一樣,為迎合觀光遊客而特意播放佛樂,與應有靜雅似乎不太諧調。
原在臺灣只從知識頻道看到的土樓建築,藉由這次旅程來到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福建南靖、永定客家土樓。土樓形狀不一,以圓形為最多,基本上是為了讓所有房間一樣大小。土樓以生土為主要材料,摻上石灰、細砂、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反覆揉、椿壓、夯築為基。另以附近盛植之杉木林之杉木搭蓋而成。每一個土樓自成一個封閉的巨大建築體,一個區域內又匯集了數座土樓,形成如田螺坑地區的土樓群。具有聚族而居,防盜、防震、防獸、防火、防潮、通風採光、冬暖夏涼等特點。一般高三至五層,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起居室,可居住二至七百人。
乍見土樓建築,心中興起的疑問是,由原始材料構造得這麼大的建築,如何歷經數百年而不腐不朽,屹立不倒?原來夯築之牆可厚達
參訪土樓,一面讚歎土樓宏偉的同時,一方面又興起一絲的隱憂。土樓雖被列為重點國家保護文物,但也被規劃為重點觀光地區。所到土樓,底層幾乎都成了商店,販售幾無二致商品。上樓參觀要收費,原住於此的居民大都已經搬出,留住的居民百不及一,已無法感受土樓內居民交流的氣息。底層雖有仍做廚房使用者,但用的是現代的瓦斯炊具,不免讓人擔心上層的木構能支撐多久。裕昌樓後方三層以上的木柱、木樑已有大片得蛀蝕,又無人居,這個樓應該很快就毀損了。各土樓都曾培育出傑出的人才,依現狀,土樓內人煙稀少,少了宗族文化傳承的這一分,如何再能培育出人才是土樓耆老們應為省思的。私下請教原住土樓內的老居民為何搬出土樓?主要的原因只有一個,難以忍受觀光人潮所帶來的異樣嘈雜。觀其所居,是一排由水泥磚塊建造的三層連棟建築,仍然只有一個樓梯通往上層,各樓層使用規劃與原土樓相若,或許土樓文化要在土樓周遭來尋找,現存的土樓只留下讓人緬懷的建築硬體而已。即令如此,土樓地區讓人忘不了的是那裡的自然景觀,那裡的空氣,那裡清澈見底的河水。身處當地,真有心曠神怡的感受,很想在那裡多住些時日,只盼望當地的美景能永久保持下去。
在福州時,走在人行道上感覺似乎和臺北不太一樣。細細觀察後發現兩個有趣現象。福州市感覺很寧靜,這裡很少看見呼嘯而過的摩托車,絕大部分民眾的交通工具不是自行車就是速度不快的電動機車。不知道當地政府是怎麼做的,讓民眾採用較為環保的交通工具,我們應好好學習。另一點是,大馬路邊除了公車外,看不到一般自用車停放,或許是人行道寬大,自用車的停車位規劃在人行道上,車子駛離或停放時往往和行人搶道,有點危險。看到這理,不禁想到同是中華民族,中、港、臺在規劃停車的方式也不太一樣。臺灣是在馬路兩側規劃停車位,香港則不准一般車輛在大馬路範圍停車,一般車輛只准許繞進巷弄裏才能讓乘客下車。真不知每個地區在規劃停車時的考量是什麼,似乎都已成事實,無須再深入探究。倒是福州、漳州及泉州居民對於交通規則的遵守程度似乎都還不夠,而且越往南越差。
泉州位於晉江出口,瀕臨泉州灣,因地利之便,很早已來就是個通商港市,各國商人在此往返,孕育了泉州的多元文化性。渡海至臺的閩南先民,絕大多數都是從泉州出發,溯及臺灣諸多文化淵源皆與泉州相關。此行參訪泉州開元寺,進入寺中的直覺就是「大」,占地很廣,寺前東西雙塔是宋代建築,其餘則是明代或以後的遺物。東塔為「鎮國塔」,西塔為「仁壽塔」,它們高四十多米,是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塔上石雕依然清晰可辨,未於文革時遭受破壞,實屬難得。
繞行泉州開元寺一圈,如果未經老師解說,真不知諸佛安位有其用心之處。特別吸引末學注意的是大雄寶殿樑上的二十四尊飛天木雕,按飛天似為佛經裡面說的迦陵頻伽,是一種可以發出仙樂一般歌聲的妙音鳥。妙音鳥們除了手持文房四寶和各種宗教寶器以及吉祥物以外,不少造型中手持的樂器,包括琵琶、洞簫、二弦、拍板、嗩吶、笙和小打擊樂器,其實就是南音的一個樂隊陣容。此行未能見聞泉州南音演出,冀期未來有此機緣。
猶記得小時候讀到蔡襄與夏德海造洛陽橋的民間故事,總以為洛陽橋在洛陽,不曾想見洛陽橋竟是跨在泉州灣和洛陽江匯合的地方。自北宋以來,橋未曾大肆修繕,至今仍為連結兩岸之重要通道,以當時造橋技術而言,橋頭一塊匾額,寫著「海內第一橋」實當之無愧。
相對於大陸的地大物博,處處是文物古蹟,五日參訪行程似乎太短了。雖然回程時飛機延誤多時,但思及陪我們走完全程的大陸人士,他們不辭辛勞,從遙遠的地方來聚,或許當我們回到家時,他們還在路途中。想到他們企求正知見的心志,心顯於相的善顏,讓在臺的末學領受思齊。祝福他們,真心期待下次的相聚。
參訪心得報告 孫珮茹
首先向尊敬的諸位老師、長輩、學長們,表示由衷的敬意與感謝,此趟參學之旅,末學實在受益良多,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了更深的體會。尤其陪伴母親同行,末學必須在五天的學習過程中,努力聽聞老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誨之外,更不可忘記時時處處照顧母親的身體,注意母親的感受與需要;所以如何能孝親尊師兩者兼具,是末學最重要的課題,否則沒有落實《弟子規》!
遊覽車行駛途中,老師帶領大家做早晚課,並對參訪之景點做更深廣的開解,表達心境的體悟、期許未來的展望與目標,且用心聆聽學員的心得分享,引導正知見並給予鼓勵與教誨,尤其大家一同吟詩作對,法喜充滿,真是一次美好又難忘的旅程。
末學將此次福州行參學的粗淺心得報告如下:
【林則徐紀念館】
這是福州行的第一站,在林則徐紀念館的外牆上,描繪他於廣東虎門銷毀鴉片的狀況。入館後先看到一座方亭,陳列三座碑紀錄了清朝皇帝對林先生功勞與事蹟的嘉勉,可想當時若不是林先生為國愛民的情操,以一敵萬,堅持反抗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可想今日的中國人民必定成為吸毒份子,頹喪至極,所以非常感佩緬懷這位民族英雄。
在鴉片戰爭後,林先生被革職貶至新疆,但能不怨天尤人,進而興建水利解民乾旱,做到《了凡四訓》所說:「天下無自是之豪傑,亦無尤人之學問」,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只問此事該不該做,不問功名利祿,真正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樹德堂內有林則徐先生的坐像,上掛清道光皇帝書的「福壽」匾額,寫有:「願卿福壽日增,永為國家宣力。」這兩句話說明了古代考取舉人、進士,所謂「學而優則仕」,而作官的目的是為國效忠,為民服務;生命的價值,是為「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盡形壽念念幫助天下蒼生,所以求福壽絕對不是利益自己。
【福建博物館】
末學能有此殊勝因緣,親睹 江老師(逸公)的〈道藝春秋〉諸多畫作與塑像,內心實在感動萬分。畫展中不論是山水、花鳥、馬、人物與佛像、極樂世界的各種描繪,以及孔門高弟的十二個莊嚴雕塑,每一幅原作,皆圓圓滿滿展現中國文化的道統與內涵,且江老師的工筆畫非常細膩雅緻又微妙流暢,潑墨畫則充滿浩然率真又自在淡泊的氣度。但是,我們若不懂得深入欣賞作品的善巧美好,無法明瞭 江老師在畫作中所要承傳的義趣和法味,那真是走馬看花,草草繞場一圈,半小時就結束了!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華嚴經》上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當一幅幅作品透過老師以論語、唐詩、茶道…等,作深廣的開解與引導,且帶入精彩有趣的歷史典故後,使各個畫作都活起來了,當下末學第一次體會什麼是「畫」、「說」結合的攝受力,且內心生起承傳文化的使命,督促自己要努力。
末學很想在每一幅畫前面深深地一鞠躬,因為深刻感受 江老師認真好學的堅毅精神,使每一筆、每一畫都蘊藏了赤子之心與三分俠氣,尤其看過「如是獨行江逸子」的紀錄片之後,了解到 江老師從小不怕吃苦、孤獨,能觀察入微,持之以恆。又真心希望中國文化代代相傳,歷久彌新,永垂不朽,以報師恩,所以創造了當今的成就。他以藝術弘揚聖教為眾生說法,用手筆傳遞聖賢對後輩的愛護,對此更讓末學體會什麼叫真正的「學以致用」!
【湧泉寺】
末學記得進山門時,上面寫了「萬福來朝」;出山門之前,有一大面石牆,上面刻了四個字「知恩報恩」;要走出山門的那一面卻寫著「回頭是岸」,當下警覺自己每天皈依何處?處世待人接物有積福嗎?如何報答祖宗、父母、師長的恩德?寒風中末學反省許久,有股「洗心伏惑」之感。
進入大殿時,兩處匾額上寫有「海天佛地」,「慈雲普蔭」,使末學非常強烈的感受到,諸佛菩薩平等慈愛我們的心真是無量無邊,頓時內心非常溫暖安定;殿內正中供奉了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佛像,左右兩廂十八羅漢,金光顯耀,莊嚴無比。承蒙 唐老師領眾念佛繞佛三匝,以表達對佛菩薩的無盡感恩,祈求佛菩薩加持正法不衰,文化不斷,此儀軌令末學非常攝受,尤其第一次在古寺繞佛,同時也觀照自己要如何做,才對得起佛菩薩的悲心。
藏經殿正中有一座釋迦如來舍利塔,佛舍利供奉其中,老師問大家:「你有看見嗎?你看得見就是有嗎?你看不見就是沒有嗎?…」但是讓末學警覺,是否因著相而生分別心?認為「我」有看到!如果沒有看到佛舍利,是不是執著「我為何沒看到」?那有誰看到?結果人我是非全都有了…。老師的一席話給了末學非常大的省思,但深怕錯解老師的意思,懇請老師多多指正教導,感恩!
【南靖土樓】
當末學觸摸到第一棟土樓的黃土磚牆時,內心非常感動,一者是沒想過能有如此機緣,親睹這般宏偉的客家建築景象;再者是想到土樓群的每一磚,每一瓦都是祖先的血汗與慈愛,希望給家族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能彼此照顧,團結一心。
尤其進入最古老的裕昌樓,那更是震撼得難以言語,密密麻麻的兩百六十七間房,以木材隔間,每間約不到
想起明朝「鄭濂碎梨」的故事,七代同堂千口之家同住,將明太祖賜予的兩個梨子,打碎混在裝滿水的大水缸裡,每個人喝一碗,借此可見土樓群大家長的智慧、能力與居民之間的互愛互敬了!
建造於沼澤地的和貴樓,所謂「禮之用,和為貴」,上下和睦須學「常禮」,如此「家和萬事興」。此樓是所有土樓群中最高的了,經導遊介紹才曉得這五層樓高的和貴樓,地基竟是以松木排樁,避免大樓傾斜或下陷,可見客家祖先的智慧與用心了!當末學上樓參觀時,看見在高聳的牆上有幾個鑿洞,廣設槍眼做積極的防禦,以防止土賊強盜的侵襲;環繞每一層樓的細細長廊,發覺隔房還有人,但住的不多了,尤其第五層還堆放了一些棺材與甕器,景象顯得孤寂凋零。
現前的福建土樓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並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除了建築佇立如昔,整體觀察卻因為遊客增多而添加了商業氣息,樓內見到的大多是老人與嬰孩,不禁擔憂隔代教養的問題;居民以可上樓參觀、賣畫、茶葉、醃漬,以及各式各樣當地紀念品、書籍…等作為販賣以賺取家用,這是目前居民生活的型態。
《大學》曰:「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令人不禁感慨,如今已感受不出大家族共存共榮的生活面貌,也體會不到當時客家祖先,為什麼建造這般宏偉的土樓群以保衛家園,若不是經由老師與導遊的精心講解,以及介紹時代背景的變遷,又怎知創建土樓都是祖宗對子孫的厚愛,這才更深深體會文化承傳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以上就是末學粗淺的心得體會,後面還有雲水謠、開元寺、老君造像、洛陽橋…,許多景點的心得無法完整敘述,懇請老師與學長見諒。末學非常感恩佛菩薩的庇佑護念,使此趟福州行圓滿平安。
老師們的循循善誘與關懷,讓我們在欣賞 江老師的畫展與造訪古蹟當中,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恩所有隨行的長輩與學長們,因為您們都是末學學習的榜樣,雖短短五天旅程,但共學的力量不可思議,令末學非常珍惜、感佩!
不虛此行 蕭惟元
此次大陸福建行,是學生第一次和學會的師長們一同出遊,心中有很深的感受。我們一行人觀賞了畫展,拜訪了古蹟,遊歷了名寺古剎、山村小鎮,當然也走過了當地喧囂的都市,一幕一幕的情景,搭配著旅途上的談笑聲,至今還在學生心中迴盪。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趟五天的旅程之所以可以那麼的有深度,原來就在於能有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的師長們帶領,並且還有許多好學而又善良的同伴們相隨,才造就出這一次令人難忘的過程。
我們在福建省博物院欣賞江老師的畫作,而在這之前,已經先有五天的心靈成長班學習薰陶,再來接觸實體畫作,這其中的體會確實更為深刻。畫家心思的細膩、畫工的深厚與畫作的意境旨趣,又再一次清楚地呈現於老師們的介紹講解之中。湧泉寺與開元寺,是這趟旅途所參訪的兩座古寺。他們的莊嚴,佛教建築、佛教塑像的精神價值,佛法傳承的重要性,都在老師的說明下,以及眾人佛號的唱誦聲中泉湧而出。客家土樓群裡居民的純樸,古樓老樹流水清風的優雅,讓人流連忘返,徜徉其中,不禁努力地在想,過去這裡最為繁榮昌盛的風貌,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景象。
除了遊覽觀光,車上的交談、歌唱,晚上飯店的課程安排,寸寸光陰的把握利用,毫無浪費,也讓學生有很大的收穫。用餐時的佈菜與對談,是這次旅程的意外學習處,從師長們的模範裡,觀摩到禮儀態度的實際應用。總而言之,心中的千言萬語,那麼多的收穫,學生就暫以一句「不虛此行」,來做無限感恩的表達。
福州畫展心得 應雨橋
江老師在福州的「道藝春秋」國畫塑像作品展中釋出了大量的作品,可謂將本地風光和盤托出。作品中,畫作部分涵蓋了工筆和寫意,徧及人物、山水及花鳥,此外還有塑像作品十二件,如此深厚且全面的才能齊聚在一位畫師身上,可謂前無古人,這也是福建博物院將此次展出作為年度大展之緣由。
然此次畫展雖在「藝」的欣賞引起了空前的反響,但其主攻的心意在於「道」的交流。江老師不僅在畫作中含藏了極其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更是藉著將孔門高弟塑像贈與大陸,來將孔門一脈和雪廬老人送回大陸,更是將中華文化之傳承送回大陸。
現今老一輩的大德亦皆已過古稀,將逐漸淡出舞台。眼觀道統之傳承日趨薄弱,身為後輩小子的我們是否應該要好好就現在這個極其關鍵的時間點,來把握讓聖賢人能用上力的機會,來全面的傳承中華道統,來為萬世開太平?反之若錯過此時間點以致傳承就此斷絕,那在經過多生多劫解脫之後,我們再來回觀現今,定會搥胸頓足、扼腕萬分。作為即將踏上舞台的我們,是否應該要有如此的省思與覺受呢?
兩岸文化交流活動 吳少華
二月八至九日,順昌縣孔學會、新華藝術幼稚園組織部分會員、家長、小朋友等三十多人赴省城福州,參加臺灣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福州行文化交流活動,原市領導徐肖劍應邀參加了活動。
當天上午,兩岸同胞首先參觀了中國近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華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驅林則徐紀念館。下午,交流活動以福建省博物院主辦、臺灣澹寧齋協辦的「道藝春秋」江逸子國畫塑像作品展為平臺,以原臺北故宮博物院秘書唐先生、臺灣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一批高水準的教授團隊為導覽,來幫助參加文化交流活動的全體人員,理解、欣賞江逸子先生每一件作品的含意。
據瞭解,江逸子大師,癡心筆墨,此次有一百多幅山水、花鳥、人物、雕塑等作品的展出,集中體現了畫家注重文化與丹青的結合;從文化中汲取精髓。同時,其作品中還不乏有崇尚孔子,潛心佛法,把仁愛的儒家思想與普度的釋者情懷匯聚筆端。作品多次在美、加、紐、奧、歐、日各國展出,頗受廣大僑界反響。臺灣國民黨副主席曾永權、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臺中市市長胡志強分別評價江逸子先生及其國畫塑像作品為「藝壇生輝」、「道德仁藝」、「 藝壇雄才」。
在談到畫家筆墨之間處處流露出載道精神時,原市領導徐肖劍對導覽唐先生說:江老師已經是以藝載道,我們現在則是以藝傳道;可以先以藝傳道、以藝學道;載道,傳道,我們現在還是在學。當晚,無盡燈文化學會的老師還專門為兩岸同胞舉辦了一場講座,解讀江逸子先生繪畫藝術與佛教的藝術畫作,使參與人士更進一步走入文化的殿堂,瞭解整個畫展中,體現孔子學說中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精神。(此文為順昌電視台採訪稿)
研討會心得摘錄
浙江諸暨李樹森先生:
這次有幸全家跟老師來到福建學習,聽老師一路的導覽說法很歡喜。尤其聽了老師導覽江老師的書畫,覺得江老師的作品不只外形、筆法的工整,關鍵在於他內在意境的美,通過老師的講解,我們對於書畫方面的理解更深了一層,尤其感受到作者的心境,非常的清靜、喜悅、非常湛定的這種狀態,對江老師文化的修養和他的內涵,我們都因此有了非常深的一層了解,同時這次的學習當中,感受到我們大陸和臺灣海峽的學長們交流得很有熱情。老師在導覽當中我的感受,就是我們不但體會到了人文的景觀、大自然的美,更感受到我們團隊在一起非常和樂、彼此互助的這種團隊的精神。
唐老師是我們團隊的核心人物,我們真的很榮幸,能在這個團隊當中感受到這種和樂,尤其是中國歷史的古跡、土樓、包括我們的湧泉寺,它是一個空架子,因為有唐老師的到來,臺灣團隊的到來,更增加了我們中國大陸文化的內涵。中國文化喪失斷層了這麼多年,我們有機會接觸了老師和臺灣的團隊,我們將人生的後半生當成海綿吸水一般地把老師的教導吸收起來,把老師傳授我們的求學心態延續下去,所以我和家人也希望這一生當中親近唐老師認真學習,向臺灣的師長們認真學習,謝謝大家。
福建順昌胡露妹女士:
內心很感恩三位大德,第一位雪公太老師,第二位江老師,第三位唐老師,所以感受到雪公太老師他的偉大,他可以教出這麼好的學者,然後能讓我們每一位都能感受到古人的文化教育和素養,還有我們的作品,所以真的很幸運,能認識到這麼好的老師。印象很深的是,老師在介紹湧泉寺時說到獅子吼的那一刻,正法存在世間,就像獅子吼一樣,讓一些眾生斷除煩惱,非常震撼。我們跟著老師學習真的是進步得比較快,而且很多事情明白得比較正確。這次江老師的畫,經過唐老師這樣的導覽,可以感受裡面的意境,像很多人只是觀光看看,但是這裡面包括作者的意境、心境、神韻都不知道,只是走馬看花,通過老師這種導覽以後,大家好像回到作者心中的意境,那是大眾很難忘的一種境界,所以一定要珍惜好老師好好學習,把我們傳統文化在大陸弘揚,一定要傳承下去。包括我們全體成員,發願要傳承、護持正法,才成立讀書會跟團隊,在順昌也有老師們支持,把幼兒園辦起來,把讀書會辦下去,感謝老師,向老師行三鞠躬禮。
耕心蓮苑陳瑞珠老師:
這一次這趟出來感慨很多,尤其是我們看到順昌的朋友們,舊雨新知,緊緊跟著師長的腳步,這種心念,讓我們感佩甚深,我們生在臺灣的孩子們、學習者,真的汗顏,因為我們在臺灣是這麼的方便,無論是在追隨師長的學習,在法寶上的獲得,都是這麼的方便,但是捫心自問,我們真的珍惜嗎?像我們在一個禮拜裡面,可以見到老師好幾次,我們珍惜嗎?耕心從這一次的交流當中,看到大陸這邊的學長們,這份緊緊的要把握著跟老師學習的心,在這幾天也不否認,學生這邊也看著各位師長們、學長們互動的那種,不管是言語上,眼神上,還是在舉手投足裡面,我真的感受到唐老師常講的,大陸的學長們的那份豪情,對中華文化的渴望,這次我們真的見識到了,所以我們回到臺灣,會帶給孩子們更用心的學習,也期望這次的文化之旅,它是一個開始,它將是一個綿延不絕,讓我們讚揚祖宗榮耀的機會,我們一起加油。謝謝所有的師長們,謝謝所有的學長們,感恩你們。
結 言
平日忙於凡俗,非常珍惜這種集中天數與大家一起相處的學習,更是一種生活的學習。日前向江老師報告將組團到福州參觀畫展,江老師直說愧不敢當,因為要花那麼貴的飛機票飛來一趟,但其心裡又覺得蠻歡喜的,有大家對這個畫展的嚮往,也是對老師的護持。
到現場看畫和在電腦或畫冊閱讀畫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到現場可以實際看到尺幅的大小,能夠貼近原作遠看近觀的反覆讀畫,那是人生莫大的享用。再則我們透過寒訓講座的因緣,先對畫作內涵有所了解再來看展,其體會必大不同於一般,其箇中滋味更非能為他人道,真的是意味無窮。
此次組團而來,對兩岸的交流,乃至於對彼岸的教化,其實起相當大的作用。在畫展之前,我們曾先行至博物院舉辦前行座談會,院長及博物院同仁聽完我們的介紹以後,發現原來辦畫展之前可以做這樣一個前行導覽培訓,給博物院一個新的啟發,原來博物院是一個教室,是一個可以行教化的一個地方。而開幕後一趟趟不厭其煩的導覽裡,引發院內同仁對文化的好樂,對導覽重要性的認知與想望學習的心,因為這種深入文化的導覽是他們的初見,對他們的影響應該是非常深刻的。我們這一行能夠親自從臺灣來到這邊,用那麼熱切的心來參與這次的畫展,我想這種互動對兩岸文化的推動,對引發彼等進一步想要深入文化的意念,應該起了非常大的效果。
這次從臺灣來了三十七位的朋友,有耕心的朋友,有淨宗的朋友,還有學會的成員,有舊雨新知,再跟福建順昌、浙江諸暨、永康的蓮友大家一起會合,四天相處下來,大家如同一家人,因為文化的學習,大家在感情的交流也好,生活的照料也好,即便初相識都無絲毫的隔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幾天行程很趕,看的或許還意猶未盡,但是想必都會在我們心裡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幫助我們更堅定的踏出未來的步伐,繼續穩健的深入文化的學習。
以前去過一些非常有紀念性的古蹟,作了一番學習後回到臺灣,他人問:此行有甚麼感想?吾等看看天空,怎麼說呢?對沒有走過的人,怎麼說都說不清楚。雪廬老人講華嚴經時,他就這樣(手拍兩下),當場的人聽到了,這個兩聲拍完以後,忽然有人楞頭楞腦跑進來,他沒聽到,那兩聲是過去的兩聲,無法再重來的兩聲,怎麼形容那兩聲都沒有辦法形容,因緣就過了。所以如是我聞,一時,過了就過了。如何掌握就在那個時機下,那是看個人,你就在那個時機下體悟上來,下面再創造那個時機創造不來了。再創造一個江老師的畫展嗎?沒了!過了!這個叫如是我聞,一時。就像華嚴經聽完,他們說雪廬老人華嚴經講得怎麼樣呢?過了。論語呢,論語講得怎麼樣?過了。剩下的就是內心的體悟,那個是價值連城的,怎麼賣都賣不出去。這幾天的行程就到這裡,叫做過了,最後留下心中的印象,將來碰到奇蹟靈感大發,原來是從前面已過的事情作種子。法不孤起,必賴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