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期::共修研學-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十四)

心爾

其次境界都是隨心而現〈萬法唯識,三界唯心〉當你是善心,你會見到好的眾生,是惡心會見到壞的眾生,發菩提心會見到善知識,發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會見到佛。完全依心而變現,心外無有眾生可得,即如世間富貴功名都沒有離開過心,若沒有過去內心發起佈施業,很講究、很善巧,並配合懺悔、發願、回向,果報沒有那麼殊勝,果報是隨心而現,用什麼心造作就現什麼果報,以惡心感應不到好眾生,萬法無自性而隨緣現,不是那個緣,現不起那樣的法來,若不是發菩提心、念阿彌陀佛的因緣,極樂世界現不起來,萬法唯心,若說萬法有自性,不隨緣你的心,應該惡人都能見到極樂世界,善人都可以看到地獄,皆是業感緣起,唯心所現。若云菩薩去地獄,彼之去是願去的而非隨業而去,業之現起吾人則作不了主,若是願則心甘情願,歡喜去做,都是唯心現,叫心內眾生,當我發願要度惡眾生時,惡眾生便隨我心態現起,地獄都會出現。地藏王菩薩隨願而現地獄,彼對地獄眾生觀功念恩,菩提心度眾,是用報恩之心,所以地獄眾生對菩薩之忤逆,引不起菩薩的瞋恨,地獄眾生之苦難卑劣,引不起菩薩的傲慢,剛強難化也引不起菩薩的懈怠,反而更激發出菩薩的悲願,欲拔其苦、予其樂,更以威神力而救助苦難眾生。此謂隨緣,想要使自己變得很殊勝也可以,想要使自己變濫也可以。「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當你越度脫他,越能加強你的無我之心,越能破我愛執而無我的菩提心,故能明心見性都是靠眾生。「若知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佛道也是在性空義下,隨緣現起的各類教法〈學之能令吾人破執〉,若能誠意修學必能對治煩惱、降伏習氣。

「不見一法離心別有」都是唯心所現,所謂萬法唯心,發菩提心的人能感應大乘教法,發二乘心的人感應四諦教法,看什麼心,感應什麼人,感應什麼境界。沒有一法離心之外別有。沒有造過鬼業的有情,絕不會將水看作猛火,也絕不會將水看成膿血,造作惡業而起現行的有情也絕不會把水看成琉璃,都是隨心所現,到底水是什麼現象?看你怎麼看,隨心而現。「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發無盡的大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所有的眾生,不管是什麼行相,都是我體會與度化的對象,此種無盡的包容而無對立,即是虛空之心,而發種種大願欲助其拔苦予樂,乃為發虛空之願,叫無自性的大願,相應此之菩薩行名為虛空之行,只要各類的善法能利益眾生,都是我所欲修行的法門,如此能徹底將無始劫來薰習所成的無明情執打破與無明我執相應的懈怠、好逸惡勞、自私自利、貪瞋癡慢的習氣,徹底的打掉,還我本來面目,內心既清淨又廣大,名之為證虛空之果,沒有說度了一個眾生,多出什麼東西,只是打掉了無明妄執而已,海闊天空,得到大解脫、大自在,亦無虛空之相可得,虛空只是將自性見打破,沒有自私的情見,不起人我分別,妄生苦樂憂喜,內心成就這種清淨、廣大的解脫自在氣象,稱之為證虛空之果。「知此八種差別,知審查,則之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修行的重點在內心的形象,把不好的行相〈煩惱〉去除、好的行相攝取,像照相一樣攝取鏡頭,把好的行相攝取過來。成為心理活動的範圍,範圍以外絕不是我心理的活動,我心理範圍只有「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卻、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上萬仞之山、如上九層之塔,乃至於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從這裡去悲憫眾生而願度願成,不見眾生離自心之外,不見佛道離自性之外,上求下化沒有什麼功勳可得,只是還我本來面目,徹底清除無明妄見,沒有妄生的情執,泯除一切情執差別之見,方稱正、真、大、圓的菩提心,修道辦事時,認真看自己的心態,好好對治錯誤的心態,將正確的心態提起來叫修行,無論哪一個佛事或助念或作七或啟蒙研學,乃至於放生活動中,我有沒有這樣的覺受,說我有沒有在修行,我有沒有提起這樣的正念?我有沒有提起這樣的妄念?我有沒有藉著這樣的事相作佛道的資糧,這叫做修行,每天應拿出來看,檢點自己,佛法就像鏡子一樣,出門前照著鏡子、梳整頭髮,使人看起來更有體面,我們都知道鏡子的妙用,以佛法為法鏡,檢點內心的缺失,去除邪、偽、偏、小,展現正、真、大、圓的氣度。藉著照法鏡而調整心理,然後面對眾生,此時心理的相貌有多麼莊嚴!我們都太在意外相的莊嚴,而忽略內心是醜陋的,這時候修行有什麼意思呢?當我們時時刻刻都注意外表的覺受抓住,來注意我們的內心,這個人一定成就。佛法並沒有叫你不注意世俗的心態,只是將世俗的心態轉變而已,佛看到我們的不是外表,是心。所以要捧出心來給佛看。〈未完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