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期::共修研學-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十五)

心爾

發心立願不可不辦,如遇良師善友,則發心立願甚好,若遇邪師惡友,教你發心立願甚為危險。

這麼說來,「邪、偽、小、偏」,都是惡知識的因緣下發起的,可見善知識有多麼的重要,需明眼人指點,方可於多途中識得正途,「多途」就是人生的方向很多,或指示你往偏、或指示你往小,或指示往邪,或指示往偽的路上走。所以識得正途很重要,省庵大師是一個大善知識,故能分別指示,令有遵循,這「正、真、大、圓」其中的正跟真的反面是邪跟偽。這是對凡夫開正眼,使我們凡夫在發心立腳根的時候,要厭離娑婆,發出離心,生起菩提心,不為世俗的情見及名利所夾雜。菩提心在發展的時候,還要確立是一種不悔改的意樂,依經教觀修菩提心,須知發心上求下化,或遭遇困難、痛苦、麻煩、問題等種種障礙,可是要感謝這是在堅固我的悲心,成就我的忍辱,成熟我解脫的能力,都應該把這些視為當然,事前先有這種心理的建設,再發展出去,在事相當中遇到挫折時,會視為應該。若無此歷練,以為發菩提心很好,有二十五位大菩薩與一千藥叉大將擁護,逢兇化吉,所居之處風調雨順,成為眾生安樂基礎。結果第二天遇到挫折、如上及辱罵、考績乙等、或其他障礙,則怪三寶,二十五位大菩薩,與藥叉大將為何不保護,為何不懲罰害我的人,如此之人即是不擅於修學菩提心,不知菩提心的行相。是故發心之前,須先瞭解其行相,與應有的心理建設,依心行持而有種種障難,不是菩提心引發的,分下四點申述:

1. 過去的惡業所引發的,沒有過去的惡業引發不出這些障難,所以要怪是要怪過去的惡業,不是怪菩提心。

2. 在引發的過程中,可能觀念不對,作法不對,引發出來的麻煩,不是菩提心不好。

3. 菩提心要成就,本來就是經過歷練,那有你的清淨菩提心,堅固菩提心。

4.  障礙來的時候,也是堅固你的菩提心,也是增上你的菩提心,也是成熟你的菩提心,所以他們的功德跟三寶一樣,這麼說來眾生的恩就是佛的恩。所以把眾生當成佛看,沒有什麼不對。把他當成佛看,不是統統聽他(眾生)的,是從障礙這方面來磨練我的恩,與佛引導我的恩是一樣的,沒有眾生就沒有佛。菩提樹開花(菩薩)結果(佛果),根是眾生。前四(邪、正、真、偽)為凡夫開正眼,使我們取一個正真的菩提心,後四(大、小、偏、圓)為二乘、菩薩指示。大小是分別大乘、小乘,偏、圓是分別菩薩位中的權實。若修學菩提心,還有心外的眾生可度,心外的佛道可成,則是一個權乘的菩薩而不是一個實乘的菩薩,換句話說這種修行不善巧,雖然說在行菩薩道,但是要成佛不能,還是很遠,所以如何把菩提心發展成能成佛的菩提心,一定要從偏的菩提心進入圓的菩提心,方向調對,修行的勢力很強的,方向如果沒弄對,內心沒有好好檢點很可惜,祖師舉出邪門外道說他們自創一格,竄改經教,都是為求名聞利養而已。這些魚目混珠,自稱善知識的邪師,有一點一定與佛法不同,傳顯教,也傳密教,也顯神通,什麼都有;吾人要分別好壞真假,除了教法上認真去分別以外,從求名求利上去看,在起信論上講魔相,他一樣能現相好與種種神通,且有種種相似教法,令人不易分別,但一點一定不同,就是對世間名聞利養的愛執,而且內心有一種隱微的增上慢。這是佛法與他們不一樣的地方。

「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了達一念心性,離過絕非,豎窮橫遍,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見一法,離心別有,所謂盡大地無非沙門一隻眼,化大地無非一卷經,所有法界的現象,都可以培養我的眼力(成就五眼),眾生之恩大矣哉。雪公云,讀歷史那些恩恩怨怨,看起來很痛苦,很麻煩、悲哀、傷心,可是也培養很多歷史的眼光,令吾人不會重蹈歷史的覆轍,重蹈教訓,他(眾生)不惜演(示現)種種的苦相,讓我們從反面的警惕而朝向正面的光明,所以「盡大地無非沙門一隻眼」因為法就是眾生心,佛法只不過把這些現象說清楚,不是有一個東西叫佛法。當這些現象看清楚時就是佛法。從人世間的作善得樂,作惡得苦都看懂了,佛法的業果、決定見就是這樣,佛法就是講日用平常的現象。此八段文令行人作一個定盤針,定盤針就是指南針,永遠指北,當法能讀通的時候,確立自己永遠走正、真、大、圓,遠離邪、偽、小、偏,就像鏡子一樣,可以照出我們的塵垢,而去除塵垢,在鏡子裡面展現正大光明的氣象,出去時候很體面(無愧)對人家。〈未完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