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期::共修研學-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十六)正宗分
心爾
正宗分
一條一條來想一想,這是一種修行,修行就是改變觀念。修行有時不要太躁進,好像每天都要修很多,效果不好還不如實際修,認真依著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一條一條反省,看看這樣的恩我有沒有念得住,這樣的內涵我想得通嗎?我內心真的對有情功德有覺受嗎?佛這樣的兆載難言之恩,真能感動我心弦嗎?一步一步去看,去想,就是一種修行。內心裡面生鏽的弦,將之去鏽上油,旋緊觸弦而發出共鳴,成為佛菩薩的知音。人須有血有淚,非草木之無情,真正的血性漢子都是站在佛菩薩的悲願下,瞭解佛的處境,瞭解佛的辛苦,瞭解眾生難度,瞭解自己的使命感,瞭解自己的走向,瞭解自己的未來,瞭解自己的目標,瞭解自己的下手處,這叫做有血有淚。
歎德明緣:「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
前面的正、真、大、圓,這麼殊勝的心態,發起來以後功德很大,為二乘入大乘之門,堪稱佛子,人天擁護,走過的足跡天人都禮拜供養,所在之處風調雨順,圓滿福智資糧,直接成佛,這麼殊勝的菩提心,要發起來也要講究因緣。「諸善中王」一個國家沒有國王,立刻群龍無首,同樣一個團體、一個家庭、一個社區、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若群龍無首,一定大亂,因此若無菩提心,一切善法都變得沒有意義,所有的善法都要成為菩提心的隨順相,方具意義。例如:五戒都約著不妨礙對方講。「不殺」不能利益牠起碼不能害牠,害牠已經夠慚愧了,怎麼連命都殺了,牠最在意的就是命,不能利益牠已夠丟臉了,還害牠的命,這不是夠刻薄嗎?夠丟臉?此不害的意樂,是菩提心的隨順相,所以世間的戒律,乃至於四禪八定,以及出世間的善法,都是菩提心的隨順,或菩提心的引發,或菩提心的表現,或菩提心的成就。若菩提心拿掉,就像人拿掉靈魂,像一個空殼,整個善法也是空洞的善法,無意義的善法,沒有導向的善法,沒有利益的善法,沒有結果的善法。所以要有因緣,這因緣很講究,現在我們知道正、真、大、圓那麼好的狀態(菩提心殊勝行相),我內心要如何達到這個狀態?大師述十條因緣幫助我們發起正、真、大、圓的菩提心,以正、真、大、圓的菩提心為目標,內心講究造作達到目標的條件(十種因緣),對佛、父母、師長、施主、眾生的恩要怎麼觀?對有情的苦要怎麼看?在日用平常裡捫心自問,今天我是不是用這種狀態在修行?是用這種狀態作善法,是否用這種狀態面對群眾?這種狀態都沒有了,那麼我的修行是什麼?上班下班,穿衣吃飯應對進退有什麼意義?這些因緣(菩提心發起的十種因緣)或我內心發起或我內心所緣的境界,要注意境界的特質(此十種因緣),也要注意目標(正、真、大、圓的菩提心)下手修行時要講究條件,並朝向所要達成的目標,每天要檢點內心有否與正、真、大、圓的行相相應,不落入邪、偽、小、偏。內心取什麼捨什麼?是不是這十個因緣下去取正、真、大、圓的菩提心。
因緣有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
一、 念佛重恩故
「天有覆恩,地有載恩,日月有照臨恩,父母有養育恩,惟佛有拔苦與樂之恩,為天地日月父母所不可及,故佛恩最重也。」這樣講若是不能體會,後文在念佛重恩裡會加以說明。這段的重點在佛的恩有拔苦與樂恩,佛在什麼狀態下助吾人拔苦與樂,就是省庵大師後面所發表的的論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