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期::蓮池海會-往生見聞記
陳劍慧老居士往生見聞記
編輯部整理
陳劍慧(慧劍)先生,民國十四年農曆六月一日生於江蘇省北部泗陽縣之老陳玗,父陳海涵先生,母史廣才女士。劍慧先生為家中長孫,祖父命名陳永年。民國十九年冬六歲時,先生為土匪擄去為人質達三個月餘,天寒地凍,睡臥於地,從此胃痛纏身。民國十九年六歲入小學一年級,至三十二年十九歲時從高一退學為止,其間數度失學、留級,從末完成正式之初高中教育。失學期間曾依私墊讀少許舊學,如《論語》、《孟子》、《唐詩》、《易經》、《詩經》、《尚書》等,並自學舊詩寫作。
三十九年撤退來台,撤退前在舟山群島之岱山島皈依結識僅三個月的靜安老和尚,師賜法名妙悟,時年二十六歲,自此成為信仰堅定的佛子。
四十六年,第一本著作《天網》出版,乃以佛教事物為背景之散文小說集。四十八年以步兵上尉官階自軍旅退役,時年三十五歲。同年底以一百天完成「拜佛十萬」之修行活動。四十九年受聘任中央日報駐花蓮光復瑞穗地區之記者,九月起並任花蓮光復國小代課老師一年。五十一、二年間曾任佛教刊物主編。並參加國軍軍官轉業特種考試,獲「甲種人事行政人員」及格。
並受悟明法師影響,開始以生日為「母難日」,不度生辰,終日不食,為母親念佛迴向,同年為立法委員董正之主編之《民主憲政》撰「非洲專欄」。民國五十三年(四十歲),完成《弘一大師傳》,自資印行。五十四年起任《慧炬月刊》主編一年。
五十七年參加「國軍退除役官兵轉業初中教師考試」,獲得錄取,至台北縣淡水國民中學任國文教師,兼任私立東南工專學校國文講師四年。所著之《弘一大師傳》獲「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之「傳記文學獎」。民國六十年通過教育廳主辦之「中學教師檢定考試」,取得高中國文教師資格,該年轉任台北市立高級商業職業學校(後改名為士林高商)國文教師。
六十六年出任某佛教刊物總編輯。此後九年主導出版眾多的佛學典籍。民國七十年寫(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一文,後「慈濟基金會」要求集印成冊以廣傳播。七十二年結識苗栗大興善寺無藉藉名之大德尼,見其不受布施,不受人拜,大悲度人,深受感動,私淑其為弘一法師之外的另一位實踐佛教教示的導師。民國七十五年受慈濟證嚴法師之邀,出任該會慈濟文化中心及慈濟道侶雜誌社總編輯。七十八年,自士林高商退休。計自五十七年任淡水國中教師,服務教育界共二十一年。同年證嚴法師改組慈濟文化中心,十二月辭去中心之職務,前後服務於慈濟約三年。七十九年創辦《龍樹雜誌》。民國八十四年(七十一歲)創辦「弘一大師紀念學會」,以傳達弘一大師斷然棄絕繁華功利、淡泊寧靜、靜修苦行的正知正見佛教教行。
八十八年(七十五歲),自「弘一大師學會」理事長之職退休,離開了自十九歲起至七十五歲止,長達五十七年的正式工作生涯,但在家依舊為自己的信念勉力工作靜修。九十年三月二十六日,劍慧先生為釐清弘一大師俗家日籍妻子的真實姓名之謎,以虛歲七十七歲之齡,強壓不適已有數月的病痛之軀赴香港九龍圖書館連續工作四整天。返台後,健康急速惡化,乃入院檢查,病逝後醫院檢驗結果指出先生生前患有淋巴癌。
劍慧先生與佛教結緣甚早,十二歲時聽聞釋迦悟道事蹟,極為嚮往。幼年時便曾聽聞家中長輩演奏李叔同(息霜)編選填詞之樂曲及李氏出家事蹟。十五歲時因結識一位天台宗比丘而企圖出家未果。二十五歲在舟山群島扳依靜安老和尚後,決定戒除自十餘歲起即上癮約菸酒,開始大半生在家修行的佛子生涯,並自三十五歲起茹素,直至去世。除後半生虔敬獻力於破除功利、不論神通的正知正見的佛教外,劍慧先生中年以前頗為曠野不羈,嘗自謂「野生野長」,多次發表以鄉野、愛情、軍旅及早年生涯為背景的散文小說。五十八年由三民書局出版的散文小說集《水晶夜》即為其中代表。中國舊詩詞之寫作亦為其自少年以來長久不消的興趣。自六十二年至六十六年間多次在大華晚報「瀛海同聲」詩刊及其他園地刊載其舊詩創作,並教導台北市商的學生寫作舊詩。民國六十六年所寫以新法教導舊詩寫作的《入聲字簍論》一書,獲得第十二屆中國語文學會的獎章。先生雖篤信佛教,但對孔孟之訓有深刻的尊重。老居士雖長期從事文教工作,並先後有胃疾與心臟病纏身,但因少年鄉野生活與軍旅生涯之影響,在生活中對粗重之勞動一向勇於自任,直到六十多高齡還自任水泥工修繕家居。
劍慧先生有強韌的毅力和果斷的決心,遇事決斷決行,少有遲疑。但另一方面地也帶著點樸野稚魯甚至獨斷的味道。以一個連中學文憑也沒有的人,這是他不斷奮發向上的動力,但有時也是個受挫的原因。在中年之後,他長期身兼數職,寫作、教書、編輯不輟,著有二十餘本書籍,譯有五本佛家經典。
老居士於四月九日住進榮總,於四月十二日晚間七點四十四分檢查途中心臟宿疾突發,於七時四十四分,在大眾佛號聲中,安詳微笑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眾排班助念,十餘小時之後功德圓滿。
老居士一生當中對正法流傳所做的貢獻,真可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風範與文章,對後輩學佛弟子的我們而言,每每看到老居士所寫的弘一大師傳,總能在心中多一些使命感,在心力上多加強一些,乃至於行持上,知道一個目標。老居士一向不喜功利,最後十分灑脫地看透了死生,以一句彌陀名號作為依歸,願老居士於極樂世界,能速證無生,早日乘願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