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期::專題報導-孔門十哲塑像介紹

伯夷之風〜孝友謹言遠見的閔子騫

編輯部整理

孝友親師是天爵
人爵俟之待明君
可嘆政局難為力
隆中高臥成清流
 
閔子騫名損,子騫是他的字,小孔子十五歲,乃孔子的升堂弟子。他的故事有些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在坊間流通的二十四孝,其孝名列舜之後,可見其孝心之難得。在《說苑》中記載,母親過逝後,子騫的父親再娶,繼母生下了二位弟弟,一日子騫為他的父親駕車,在天寒中握不住疆繩,在父親的怒責之下,發現子騫所穿的衣服是蘆花夾層,根本不能禦寒,再看後母所生的小孩穿的是厚厚的棉襖,一怒之下要趕走後母,子騫跪著求情: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因而保住且感化了後母,後母後來將子騫與自己生的小孩同等對待,而兄弟之間也互相友愛,一家和樂融融。
所以閔子騫的孝是在逆境中維持家庭的和諧,保持家庭應有的倫常,是一般孝道中更難得的孝。如同舜在父頑、母囂、弟傲的家庭乖戾氣氛中,卻善盡難能的孝弟之道,終使家庭保持和諧,所以在《尚書 堯典》中讚舜:克諧以孝。而《中庸》亦言:舜其大孝也與。而如同舜一般,處在家庭困局中的閔子騫,圓滿孝友之道,所以在孔門諸多孝行的弟子中,孔子獨讚閔子騫: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也就是說閔子騫以孝行感動父母,並能齊家,使外人對其父母昆弟無話可說。
當閔子騫長大之後,向孔子求學,以他深厚的質地,經過了一段的學習就法喜充滿。在《說苑》中就有談到閔子騫的學養功夫,子貢看到閔子騫剛求學時是面有菜色,那是內心煩惱未對治的行相,後來又看到閔子騫容光煥發,問閔子騫何以能有如此的轉變?閔子騫回答道,剛聞法時還擺脫不了對世樂的追逐,所以面有菜色,後來將夫子所說的道理內化,又與同學互相切磋琢磨,了解人生出處的道理,法喜充滿因而容光煥發。
當時孔子受魯君的重用,以大司寇攝行相事,先墮三家大夫封地的高牆,來穩定魯君的地位,當時費邑的縣宰公山不狃率眾造反,兵敗逃亡齊國。季氏想得一有德之人坐鎮費邑,以安撫民心,於是禮請閔子騫為費邑大夫。後來三桓(魯三家大夫)害怕魯君剝削他們的權利,齊國也害怕魯國一天天的壯大,於是送來文馬(三十駟)與女樂(八十名),季氏代表魯君受之,從此魯君迷於女樂,怠忽朝政,孔子於是有心要離開魯國,去找他能施政的地方,閔子騫很快就辭去費邑大夫之職,當季氏再度想禮請閔子為費邑大夫時,那時孔子已經離開了魯國,閔子騫堅定的推辭季氏的禮請,並請使者轉告,說如果季氏再來找我,我一定不在家,而在汶河的上游(即逃到了齊國),與善知識同進退。
而在左傳記載召公二十五年,魯君想要攻伐季氏,告訴閔子騫說想要重修府庫(聚集財貨武器的地方),他的意思是要有所振作並討伐季氏,然魯君旁邊多有三家的眼線,故不敢明言,而閔子騫也聽出魯君的含意,且深知魯君非三家的對手,發動戰爭不但國君失去地位,也使得魯國陷入內亂,但又不敢明說,只好勸請魯君維持原狀。事後孔子聽到兩人的對話,對閔子騫稱讚不已,說他是智者之言。
由上可知閔子騫是一位具孝友之質地、為政以德,又懂得追隨善知識,說話且能審時度勢,是一位有見地的政治家,又不貪求費邑大夫之職位,表現出廉潔的風範。
在江老師閔子的塑像中,戴著官帽是表徵在孔子為魯司寇時,他受季氏禮請為費宰,塑像中閔子是金剛坐姿,挺直腰背,足履草鞋,腳踝裸露在外,顯現正直與清廉。五官顴骨高、眉骨聳、雙頰略凹陷,眉心微微蹙起,雙目細闔,雙唇緊緊抿著,透露出閔子胸有成竹的見地,與一絲不苟的性情,規規矩矩,謹言慎行。
處在這二00八台灣的變局中,新的國家領導人已經產生了,全國歡欣,對國家有信心的人民接近八成。然目前台灣的困局重重,如何選拔有見地又廉潔的閣員以安邦定國,是台灣唯一能脫困的方法。
我們學佛的人雖志求往生,但也須關心世事,沒有世人的恩德,那有修學的道糧,對世間要懂得感恩及回饋。心是出世心,願卻濟世之願,如何培養自己成為有見地、有品格的修學者,以及護持那些有見地、有品格、肯為國家打拚的有志之士,也是我們學佛者關愛世間的表現。阿彌陀佛在因地中也是累積這些善行,才有成佛的資糧。我們也可以這樣的內涵,來莊嚴我們的佛果,這時所念的彌陀佛名號,必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納受了阿彌陀佛殊勝的加被,是往生與成佛的增上緣。(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