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期::共修研學-勸發菩提心文
(三十一)念生死苦中之畜生苦
心爾整理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
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
〜澈悟祖師
第六因緣念生死苦中之畜生苦:「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
牛馬為主人幹活,從早到晚不曾休息,此乃畜生第一種苦,叫被奴役苦。且若力量不足,或超出負荷,無法負擔,然無情主人不知體恤,反而鞭打出血,這是畜生的第二種苦,叫鞭杖苦。凡是畜生都要做苦工,牠可能是宿世的母親,眼前做驢子。「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豬被抓著準備受宰割之苦,殊不知或可能是食肉者自己的公公或父親。畜生被殺成為桌上佳餚,這種苦是畜生的第三種苦,被宰殺做佳餚之苦。第四是互相吞啖的苦,例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或在影片中看到小羚羊走著走著,豹在後面跟著,那種恐怖的感覺,簡直讓人無法呼吸,然後衝過去一口咬上去,咬死後再慢慢嚼食。釋迦牟尼佛還做王子時,曾經坐在樹下,看到一隻鳥飛過來,一下子將地上的蟲一口啄掉,後面的老鷹又飛過來,一口將此鳥吃進嘴裡。王子感慨生命現象是這樣弱肉強食的。嘗見釣魚也是如此,魚鉤從魚嘴刺進去從頂門出來,那種痛苦的感覺,無法用筆墨形容。第五是剪毛之苦,人為了穿毛衣,把動物(如羊、狐等)的毛全部剪光,讓牠們在過冬時冷得發抖。乃至所住環境是黑暗、髒、臭、濕等,是第六居住惡劣環境之苦。所食亦是臭穢不堪之下劣食物,乃第七受用惡食苦。
「當年恩愛,今作冤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從畜生苦裡旁舉人的苦,由苦的觀修中,產生欲離苦得樂的覺受,是修行的原動力。欲助一切有情離苦得樂,也能藉著觀修三塗苦中,從內心深處生起。念生死苦,不只是說生的時候痛苦,死亡時的痛苦,在生死當中含藏著愛別離,怨憎會的種種眾苦以外,還包括到他道裡面去受生死的痛苦,死了生地獄的痛苦,死了生畜生的痛苦,畜生苦就是被人擄役苦,剪毛苦、互相吞啖苦、居住環境的辛苦,如黑暗、髒、臭、濕等,身上的毛夏天熱脫不掉,被剪毛以後冬天很冷加不上,這種苦都要細心去體會,慢慢去體會。
旁舉人苦:「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爾,啖其親而未識,凡類皆然,當年恩愛,今作冤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為母而今為婦,舊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舉文王食子肉的典故:文王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得已,他的兒子伯邑考被紂王剁成肉醬,他吃了兒子的肉被紂王認定其非聖人而得放釋。人的輪迴苦還有一種,即是怨親不定,前生為親今世為仇,前世為仇今世為親。其次像饑、渴、寒、熱這些苦,還有老人家的苦,年輕人不能體會,即使追求物質享受,都是很疲勞的苦(心苦)。發生在自身的生、老、病、死,發生在外的愛別離(梁山伯與祝英台,生不能結伉儷,寄望死後九泉相會)與怨憎會(不是冤家不聚會)等等,皆是煩惱業所成的苦相,琳琅滿目。更從這苦引發惑業,是有情最愚癡的。人道中還可再分六道:有的地方很炎熱(如非洲)像熱地獄的苦,北極圈人則如受寒冰地獄的苦;印度大部分的人窮得像鬼,食物僅能從有錢人倒出的餿水去找;戰敗被人擄役,要做種種工程,就是人中畜生苦;聰明才智高的人要受心苦,聰明才智低的人受身苦。那些為政者出來時很威風,其實內心的煎熬我們無法體會。
有蓮友去印度觀光與參訪佛教聖蹟,雖沒看到佛陀的聖教,也沒見到善知識,但看到有情的苦而內心的感慨與憐憫也是修學佛法之一。有情眾生的不平等,以及身心的苦痛,認真的去看看他們生活的環境,應該可以體會他們生活的淒涼,而起悲憫之心,固然是重點之一,更要曉得自己未來的出路,未來若沒有好好學習教法,這種情形會變成我所相應的,三塗或人種的下賤會成惡性循環一樣,我若成為這種狀態,就沒辦法聽經聞法,為生活所逼也沒辦法好好觀修教法起殊勝善心,遇境逢緣起惑造業,情況只會愈來愈糟糕。
輪迴苦:
先明此世苦,又分四:
約住胎苦:「糞穢叢中,十月包藏難過,膿血道裏,一時倒下可憐。」指住胎與胎產的可憐,嬰兒在媽媽肚子裡十月住胎,佛經形容,環境與受用皆是污穢,母親跳的時候如插尖鏢,母親熱飲時如受熱地獄的苦,冷飲時如受寒冰地獄的苦。出胎的時候,從產道被擠出來,身體變形,全身血淋淋,接觸空氣時如刀割,如何不苦。
約成長苦:「少也何知?東西莫辨﹔長而有識,貪欲便生」小時候看起來很可愛,其實這種狀態很苦,他們可愛當中含藏愚癡,看事情看得很皮毛,東西莫辨,刀、水、火,不自知,碰到熱爐會被燙到,對於危險與不安全事物都沒有警覺性,每天生活在危機裡面,一時不注意,就出狀況,這難道不可憐嗎?「長而有識,貪欲便生」,六識一發起來的時候,就把貪欲的心發起來,當第六識分別好壞,是非善惡美醜時,與無明愛執(心所)相應,故引發的動機都是為我著想,並且助成其他煩惱的生起,生活中很辛苦,讓人靜不下來。有一位蓮友到國外讀書,打電話回來,他說他母親一個月寄二、三萬讓他讀書,但他都讀不下。環境很好,老師也很好,就是讀不下,念佛念不下,讀了凡四訓讀不通,說要做善事,也不知有什麼善好造?好可憐!
約老病苦:「須臾而老病相尋,迅速而無常又至。」老病有好多的痛苦,前已敘述,須多複習複習,在老病苦當中身力的衰敗,心力的憔悴,乃至於身體的枯槁,生理不協調的各類的疾病,以及不能受用美好的境界等等,這些都要一再的觀修,才能生起把握現在,充實教法,提振心力,在老病苦現起時,不起惑業,免除結生未來老病苦。
約死亡苦又分二:
約神識:「風火交煎,神識於中潰亂」,人的臨命終,心到底有多亂?如一個人十天十夜的忙碌不能休息,就會發現人都枯乾了,腦筋不管用,心思茫然。又有如三天不吃飯,感覺上很空虛,攝不住正念,整個人都昏昏的,更何況是將死之人。平常有十分的定力,晚上睡覺剩下一分,晚上睡覺有十分的定力,病的時候剩一分,病的時候有十分的定力,臨命終剩一分。神識潰亂,要找未來的出路,又為現世愛執所羈絆,才會痛苦地抖動。
約身:「精血既竭,皮肉自外乾枯。」人要死的時候本相都失,去助念,看那生前相片與死亡的時候都不一樣。瀕臨死亡時是「無一毛而不被針鑽,有一竅而皆從刀割」,針來鑽、刀來割,那感覺就是神識脫離之苦。「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易﹔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因為愛執力太強,神識要離開軀殼有多麼的困難,所以說母親要離開子女的時候,那種困難、那種苦,因為愛執力故,所以非外人可以想像。如人世間有情人的悲歡離合,尤其在戰亂的悲歡離合,那種苦難真的是無盡的呼喊,而人的神識在離開軀體的感覺比那個還強,因為對身體的依賴,尤勝過世間親情的依賴。我見(身見)是最重的,若要離開則拉也拉不開,扯也扯不了,業力與愛執力在推拉,那種感覺,可以用親情的分離來比擬那種痛苦,此即死亡的痛苦。梁山伯、祝英台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最後要分離的那種痛苦、那種張慌失措可以比擬死亡的恐懼,因為他要離開他最愛的。一般人都是身見太重,臨命終常是這種現象。有時候去助念,亡者死亡前沒交代,沒念幾分鐘就在抖,給他安慰安慰,好不容易平靜下來,一下子又抖起來,那種放不下以及不願離開眼前,對未來不可知的恐懼、業力與愛執力在那邊拉拉扯扯,有時折騰了十幾天,很痛苦的。(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