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期::禮懺法會-淨土懺法會報導

從淨土懺法會談儀軌之觀修(一)

 編輯部

拜懺須具儀與觀

或能清淨身口意

能觀隨文通其義

所觀真實隨心起

 

 

        淨土懺以及其他懺本皆可作為修行的儀軌,依之唱誦以及禮拜、懺悔、發願等可得殊勝利益。另外一種方式就是依懺軌觀修,頂禮的部分觀想頂禮,比如面對佛像,拿著懺軌隨文入觀,按照次第做下來,將其中的內涵作一個觀修,亦有助於我們在淨土法門修學上的成就。

 

 

 

先來明淨土懺法儀規前言:「凡禮懺者」家裡面其實可以自己作懺,不一定需要唱誦,只是因為唱誦比較容易入觀而已,而維那必須對懺法有所了解,且融入其中才能感動拜懺大眾。「外之威儀。內之觀想。必須先期習熟。免得臨時訛擾。有乖軌範。」我們修行必須注意外面的威儀和內心的觀想,外在的威儀如果不講究,內在的觀想也不會堅固,所以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一個沒有莊重、沒有威儀的人,他所學的一定不會堅固。「如未能修觀者」我們如果這個觀修做不起來的話,怎麼辦呢?「亦當清淨身口意三業,一心禮誦」不論那一宗的修行都是這樣的。「不得草率從事,自取過咎」我們做早晚課也是一樣,像  雪公老師做早晚課,他就是很慎重其事,所以功夫很好,而我們因為做得很草率,所以功夫就不好,故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看你的心態。

 

禮懺者。排班。對面立。鳴引磬。接鐘鼓。轉身向上。禮佛三拜。一問訊畢。仍轉身對面立。唱香讚。」這是維那師的事情,我們在家裡面就不用這麼麻煩,可以直接跟佛菩薩很誠心的拜三拜,拜三拜可以觀想南無十方佛、南無十方法、南無十方僧各拜一拜,或者結合華嚴經帝網的觀念:我弟子某某願以多生、現在父母、師長、知識、檀越、法屬、眷屬、冤親、債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眾生,以上述眾生為所緣,就已經把所有的眾生都攝持在眼前,然後帶著他們作普賢行願的觀修,各個都仗觀音菩薩、普賢菩薩的深智行願威神之力清淨三業,分身塵剎,禮拜不只是現時的禮拜,還攝持三時無盡的禮拜,由現世增長禮拜之習氣,且盡未來際一心頂禮盡虛空、遍法界微塵剎土中的佛法僧,就是說佛到那裡我就拜到那裡,他無盡的分身,我也無盡的分身,那怕是示現像小螞蟻這樣小的,他的前面也有我的身在禮拜,這就是普賢行的學習。成就普賢行應有的三種心態:一、對普賢菩薩行願威神力的信心。二、對教法的信心。三、本身對自己的信心,此殊勝普賢行能成為我之菩薩行,因為眾生都有佛性,皆可成佛。這三者若能結合而禮拜十方常住三寶,我們未來的果報就會和普賢菩薩一樣的殊勝。所以華嚴經有一兜羅綿手的菩薩,他的手只要一伸開,就像有無盡的寶物由此湧現,「似龍噓氣以成雲」像龍這樣哈一口氣,天上就很多的雲(興雲佈雨)。若因地能作如是觀,所以果報現起時,供養佛只要手一伸出來就不斷的湧出寶物來、遍滿虛空、殊勝五塵供養,且五塵和法塵互相變來變去,五塵轉變成法塵,法塵轉變成五塵,所以西方淨土其實就是這樣,譬如七寶池、八功德水、寶道蓮池、四色蓮花等等,然後轉變成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聞是音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自然念佛念法念僧,法塵和五塵這樣變來變去,讓行者能夠在很愉悅當中不斷的增上,這些能力的現起都是因地當中的作觀。

入懺文:先「香讚」,香讚是中國祖師對佛菩薩的崇敬而寫的一個讚偈,等於從上香供佛當中表現自己的誠意,不但供養眼前佛菩薩,且運心作觀去供養法界的佛菩薩,叫做「法界蒙熏」,佛之所在就是菩薩之所在,亦是四眾弟子之所在,因此叫做「諸佛海會」,也就是說佛說法的聚會像海一樣看不到邊,眾生之多讓人看不到邊際,一尊佛就有一尊佛的海會,更何況十方諸佛就有十方諸佛的海會,每一法會聚會如海都有我誠意的供養,他們都知道我供養的誠意,叫做「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在每一個佛菩薩的聚會當中,都有我供養的吉祥雲,雲代表很多的意思,這很多當中裡面有香、燈、花、果、飲食、衣服、醫藥、臥具、幢幡、寶蓋等等一大堆,盡所能的供養都是我誠意的變現,眼前如此,盡未來際如此,現前是拿一枝花、一枝香來供養,把這一支香、這一朵花賦以這麼多的意義。「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誠意不只是一般所說誠心誠意,還要結合教法的觀修,剛才講的那一段都是誠意的內涵,依眾生誠意這麼切時佛菩薩都現出來了,所以說:「莫謂西方遠,西方在眼前。」隨處所見,十方世界如在目前,這是初地菩薩的境界,初地菩薩就有這樣的能耐,想要見那一尊佛,隨眼就見、舉足就到,因地裡面就是這樣的觀修。「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皈依這些菩薩摩訶薩,彼能以威神力令香結成雲蓋供養諸佛海會,此雲蓋能變現出五塵,包括燈、花、香、水果、飲食、衣服、醫藥、臥具,乃至於變現成法塵,法塵變現成五塵,取悅於佛菩薩,讓眾生受用,此菩薩摩訶薩供養的法行就是這樣的法行,如此供養必定成佛。

供養後,稱念「無南阿彌陀佛」三稱,問訊,這是淨土懺本尊,這個法門是由他開始,在密法當中長壽佛就是阿彌陀佛,所以不論長壽和往生都可以念阿彌陀佛。再來說對於淨土的觀修,善導大師的觀念法門裡面說對淨土的觀修,你只要作意能觀都能消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所以在歷代就有很多淨土的經變圖,都是用以懺除障礙用的,例如李太白的金銀泥化淨土變相讚裡面提出馮翊郡秦夫人為亡夫湖州剌使韋公就以金銀泥化畫淨土的變相,用這畫淨土的變相、觀修淨土的變相,乃至於頂禮淨土的變相畫都能夠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我們要把這些淨土的經變畫、佛菩薩的相當成懺除罪障、積功累德的用途。據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所載,安國寺境內大佛殿之西壁有吳道子所畫西方的經變圖,雲華寺小佛殿內有趙武瑞所畫之淨土變,乃至於宋代盛行於蓮社念佛及圖繪淨土經變圖。

一心頂禮。十方常住三寶。」頂禮淨土懺本尊阿彌陀佛後,再頂禮十方常住三寶,須以普賢行願威神力來頂禮之。「是諸眾等。各各胡跪。嚴持香花。如法供養。」這時候就捧香花。「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一一諸佛土。無量香莊嚴。具足菩薩道。成就如來香。」眼前這個香花像雲海一樣多,乃至於它的香味不但滿三千大千世界、甚至遍滿十方界,每一個國土都有我香花雲的供養,此香花雲滿十方佛土世界,這個香攝持了無量的香,包括燒香、末香、塗香等等香,還攝持了如來的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和解脫知見香),因為此供養法行攝持了一切菩薩道,故而成就如來五分法身香,所以眼前以一朵玉蘭花來供佛,就可以攝持佛的五分法身香,這一朵玉蘭花就可以幫助你去成佛,隨起的一個動作其意義都非凡、都可以幫助你去成佛;因此論上說八地的菩薩隨手所做的一個法行,都勝過我們累劫勤苦的修行,乃因具足誠心誠意與教法觀修力故。這時候維那白云:「我此香花徧十方。以為微妙光明臺。」就是變成色塵,「光明臺」就是佛坐的法座,釋迦牟尼佛在說般若大法的時候,先頂禮他的法座,法座就是說坐在那裡能夠將法開演。「諸天音樂」香變化成此微妙聲塵,聞之心曠神怡「天寶香」所供養香花變化成微妙香塵,以鼻聞之令人開神悅體。「諸天肴膳」此蓮香花又變幻出微妙味塵,食之令人身心飽足喜悅,「天寶衣」香花同時也幻現出微妙觸塵,此天衣穿之令人覺得身相無比莊嚴;換句話說這個(香花)香塵變幻出五塵,「不可思議妙法塵」且變成法塵,意思是說當你看到這樣的表法的時候,內心的印象很深刻,叫「法塵」。「一一塵出一切塵」,色塵變現成五塵,乃至於觸塵變現成五塵。「一一塵出一切法」就是說五塵變法塵,法塵變五塵。「旋轉無礙亙莊嚴」就是說互相變來變去,都是讓眾生高興,樂於修法來增上自己,能將道場莊嚴起,讓眾生歡喜。此供養能顯示三寶尊貴,令眾生歡喜讚歎。「徧至十方三寶前。十方法界三寶前。悉有我身修供養。」此依普賢行願力,以佛菩薩的海會為所緣,各個法會聚會如海,皆有我身廣修供養,因地就是這樣作觀,果上能成就普賢行願之德。「一一皆悉徧法界」,不但每一身供養眼前的佛菩薩以外,還可以分身到十方諸佛前去供養,就像鏡子互照的道理一樣,兩面鏡子面對面,一個人在中間,那就無盡的照來照去,就像我們進到飯店裡面的電梯,三面鏡子裡面的人所呈現的人像是無量無邊,此時可修華嚴重重無盡觀,只要有佛菩薩之所在就是你之所在,你在佛菩薩的海會裡面修供養。「彼彼無雜無障礙」這是空間上沒有障礙的,所以佛淨土雖然是遍滿虛空,但是彼此之間是不會互相障礙的,猶如這間房子裡面所有的燈是不會互相障礙的、是互相輝映而已;這也就是善法可以由各類善知識去表法,不會互相衝突的;就像各盞燈不會互相妨害,它只是讓這個房間更亮而已,就如法界有無量諸佛,他們都是在法界上互相幫忙、互相照耀而已。而時間上是「盡未來際作佛事」,這叫做「上供」,「上供」的心態是如此,空間如此、時間如此、分身如此,此即普賢行,乃成佛之最勝方便。

普熏法界諸眾生」這是下化,換句話說我這樣的目的就是要起帶頭作用,讓別人能夠見賢思齊,有的人看你這樣做,他想要學你,就是你熏他,這就是潛移默化。且供十方佛學彼教法,必具足度眾能力而廣度眾生。「蒙熏皆發菩提心。同入無生證佛智」眾生蒙熏而發菩提心(或彼見賢思齊,或我度他)、依菩提心修學佛法而得佛的智慧,換句話說要入佛的智慧一定要發菩提心,所以省庵大師說發心立願是修行的根本,若不發心立願,縱然塵劫修行,總是徒勞辛苦,即使修行進入四禪八定,若未能體悟空性,亦無法成就解脫,即使我們宿世都有過四禪八定的成就,甚而有各種三界的快樂,然皆非解脫,依蘊生死輪迴。

補註:我們一般說曼達供,包括須彌山、四大洲、八中洲、數百小洲、四洲所相應的四寶、轉輪王的七寶,再加上大寶藏瓶、八天女,以及十方尊勝幢,其實它就是一個淨土的概念,沒有離開淨土說一個曼陀羅。你的五塵供養、六塵供養、法塵變五塵、五塵變法塵,其實最後就是成熟一個淨土,眼前拿這個淨土來供養,攝持你將來成佛的時候,你就是把整個淨土拿出來給大家受用,你此時觀想淨土並拿出來供養,將來你成佛時所成就的淨土,自然就是一個大家受用的佛淨土,你眼前作供養,將來你成就佛淨土的時候大家都會來,所以你的淨土即成為諸上善人所聚會處。(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