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期::啟蒙園地-心靈成長營返班活動報導-家長班研討專題

家庭教育為天下太平之根本發隱(二)印光大師著

心怡淺釋

前言:

本文乃印光大師提出欲天下太平之良方,其根本問題在於家庭教育,家庭的教育又以母親對子女的教育為主要,然而教子女當中又以教女更為重要,因為有賢母才有賢女,有賢母才有好的家教,有好的家教才有好的子弟,有好的子弟才能培養為賢才,有賢才方得以安邦定國,這樣的決定見非印光祖師說明,吾人很難產生殊勝的覺受,誠所謂「此語舉世咸知,此道舉世咸昧」。

家庭母教要從求子開始,所以印光祖師有一篇禮念觀世音菩薩求子疏,即說明欲得好得子弟先從求子開始,其次重視胎教,母親在懷孕的時候要注意於居心動念行事,若能導之以正並配合吃素念佛,則能生出相貌端嚴、性情慈善、天資聰明之子女,母親也無胎產之苦,並且在子女幼齡時,能夠向他說做人的道理及因果輪迴的故事,讓他有所警惕,也對善人君子充滿敬畏與羨慕,在日用平常修正各種不良的習慣,使得子女能夠在口業上及身業上避免種種過惡,例如打架、偷竊、說謊、亂看漫畫書、隨意看電視、說粗話,也教他常念阿彌陀佛,得到三寶加被,可以免除各種的災難,以及增福增慧。

慢慢長大以後,教讀因果教育的書籍,將來必能導正他讀各類書籍的動機,而且越讀書品德越好,能成為家庭的好子弟,社會的棟樑之才,如果不這樣教導,隨順世俗,對子女非常的驕寵,養成他任性的習慣,讓他不知因果報應的可畏,也不幫他找好的老師引導他走上人生的正道,將來他的才能越多,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而父母跟師長的罪過,也因無善教而變得非常嚴重,因為培養匪類而壞亂世道人心,其罪不小。

因為父母親有正確的引導以及真正的目標,故能從生活的小細節來調教子女,這種生活小細節的重視,會使得子弟們在日用平常不知不覺中,建立好的習慣,以及因為造作了種種的善法,內心常在愉悅之中,且又受到師長及長輩的愛護以及同儕的尊重,在他人生的旅途上,他會過得非常的快樂,即便有一些障難也會得到很多人的幫助,更相信這樣引導的重要,也更能相信古聖先賢教育的用心。

正文:

本次研討段落為甲二、別釋,乙二、別明,丙一、通明家教重要,丁一正明分三,其中戊二、幼教及戊三、修身之內涵。依文分述如下:

「及至初開知識,即為彼說做人之道理。如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及三世因果之罪福,六道輪迴之轉變。」

父母的恩德當中,主要有生育、養育及教育等,其中又以教育恩德為要。印祖在開示胎教後,續說幼教。幼教分初知及稍長二部分。首先初開知識時,即為說正法,並教其篤行,令其知行並進,以得實益。

首述說正法時機,「及至初開知識」,家庭幼教從最初稍懂知識約三至五歲起,即為說正確知見。或許有人認為幼小天真,教此是否太早、太嚴肅呢?印祖說:「初開知識時,天性未漓,薰習易入,習善則善,習惡則惡」。故勿以年小而不教,錯過時機悔已遲。現代中外各國幼教學者提倡零歲教育,主張孩子從一出生開始,便給嬰兒發展階段的正確學習指導,則將來個個都能成為優秀的孩子。因嬰兒時期頭腦活動最靈活,潛力最大、可塑性最高,對環境具有高度適應力,故教育時機宜愈早愈好,關鍵在好的學習環境及正確的指導與栽培,此與印祖所開示的胎教及幼教之道理相通。

正法之內涵,含世法及佛法。「即為彼說做人之道理。如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世法方面,即教子女做人道理,如八德及五倫十義等,此乃中國五千年文化之精髓,為人處世應知應學之本份,亦恆常不移之懿德美行。凡修身、齊家、治國乃至平天下等修己利人之事業,無不建立在此人格道德教育上。「及三世因果之罪福,六道輪迴之轉變。」佛法方面,更涉及三世因果及六道輪迴之轉變,這些事理在三藏經典及儒家經傳都有詳明記載。蓋因果教育,乃儒佛相通,淺則攸關世間禍福罪報等利害關係,深則影響出世間六道生死輪迴之解脫。故印祖常云:「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離此因果,聖人亦無法度化眾生,然其根本處要從家庭幼教著手。一般因果法則有:如是因、如是果,不作不受,作已不失,業增長廣大等特性。其時間則通達三世,空間則遍滿六道十方。儒家著重今世五倫八德等敦倫盡份之道,此為世間福報之泉源。佛家講究三世六道輪迴,能超越世間有漏福報,了生死成佛道。因果道理看似簡單,現象卻錯綜複雜,若看一世或短時間,易產生矛盾或誤解,故須會通三世六道因緣之變化。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又罪福是果報,即過去造善,今日得福,往昔造惡,今日獲罪;同理今日所造善惡,也必影響將來六道升墮之果報,此乃因果不變道理。

教子女之方法,不外言教及身教,雖身教為要,然以言教為先。除父母教育外,易子而教或請師長教導,均能獲益。至於方法之善巧,依時代背景或有調整,但其精神、原則須不變。言教乃為子女說正法內涵,以建立其正知見。應常為子女說八德大意│如孝是能體親心,悌是兄弟和睦,忠是對人做事盡忠職守,信是言語老實、不說謊,禮是尊人敬事的恭敬態度,廉是處世清白,不貪取名利等,恥是確實的覺悟,能反省改過。此外,並為子女講述歷史及因果報應等故事,如閔子騫之孝,孔融讓梨之悌,孔子俎豆禮容之遊戲,乃至因果實事等,以吸引子女興趣,使其了解並肯定內涵,則隨其年齡大小,自能發揮其樂好向學之功。身教方面,應以身作則,從生活層面上落實,給與子女學習機會,使其易於行善,勇於改過。幼教時期父母若能為子女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將正確道德觀念及好的行為教給小孩,並藉日常生活中循循善誘,由言教而至身教,不斷地薰習,使子女一回生、二回熟,漸漸習慣成自然,養成人格特質,如此潛移默化,效益最大。正如易經云:「蒙以養正,聖功也」。

「俾彼心中常常有所恐怖,有所冀慕。」

這一段承上結願,以此正法道理教育子女,使其心中對造惡獲罪受苦之事,有所了解而知恐怖,對造善獲福受樂之事,有所明白而希羨。子女心中有所恐怖,則能畏苦而不造惡因,有所冀慕,則能好樂而力求善因。只要父母本身有正確觀念,用心體會並將之落實於生活中,自然發覺倫常道德及因果教育之重要及可貴處。故印祖常說:由果推因,慎始造作,如此教化,必能使子女,漸能去惡習善,終能養成賢善,獲福得樂,更進能求了脫生死。

「再令念佛、念觀世音,以期增福增壽,免災免難。」

這一段說明教子女正法後,須令其身心篤行。首先約心而言,教其念佛、念觀世音菩薩等聖號,以期增福增壽,消災免難。世人都希望一生能平安亨通,但天災人禍常避之不及。父母養育子女過程中,除種種呵護照顧之辛勞外,還要耽憂天災人禍等意外事故,現今社會更害怕子女遭綁架勒贖或受人欺負等,可謂煩惱不已。如能教念聖號,透過誠心恭念,則能以正去妄,與佛菩薩慈悲普度眾生之心願相應,則所求必能重報輕受、逢凶化吉、乃至福壽自得。如印祖云:「承此善力,必能禍消於未萌,福增於不知。而關、煞、病苦等險難,可以無慮矣」。故教念聖號以存養正念,以期趨吉避凶,增福開慧,遠勝過世間父母無窮的耽心煩惱。

「不許說謊話,說是非,打人罵人。不許遭踐字紙,遭踐五穀,遭踐一切東西。不許亂喫食物。不許與同里群兒聚戲。」

約身口而言,教其斷惡修善。正面教禁,暗合修善,因斷惡修善乃一體兩面。俗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因積小惡恐成大罪,順小善易成大福。斷惡方面,「不許說謊話,說是非,打人罵人。不許遭踐字紙,遭踐五穀,遭踐一切東西。」這些惡習慣都不許。修善方面,應教其說真實話、不談論別人是非、不打人、稱讚人,應知愛惜字紙、五穀菜食等,不許隨意浪費一切受用,乃至不踐踏蟲蟻、應愛惜物命並行放生等。此外,更當教育子女,思惟一切福報得來不易,應知惜福、感恩,更應培福,方能一生受用不窮;否則暴殄天物,消福損德,不但對不起父母、眾生,連老天爺也要懲罰。

戒口養身方面,「不許亂喫食物」。飲食應知節制,並注意衛生習慣等。不亂吃零食,可防病從口入,及腸病毒等流行疾疫。惜時防染方面,「不許與同里群兒聚戲」。就惜時而言,幼時天性單純,記憶力能,學習力佳,可塑性高,父母應妥善規劃,把握契機,應教子女讀誦經書,學習孝悌、忠厚誠實等德行,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及練習做家事等有益身心之事;否則少時不教,養成懶散好玩,不但浪費光陰,長大再要求指正,則難以調教。又防染而言,群兒聚戲,在嘻戲吵鬧中,不知不覺中互相模仿惡習,易生粗暴行為,乃至互相推擠等危險傷害。故歷史上孟母不惜三遷,即為避免孟子從小受不良環境之薰染。此孟母之睿智,雖令人敬佩;然亦說明資質為亞聖之孟子,亦難逃薰染之害,何況中下資質之幼童?為人父母者能不謹慎其事?

「稍長,即令熟讀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騭文,關帝覺世經,俾知有所師法,有所禁戒。一一為其略說大意,以為後來讀書受益之前導。」

這一段為稍長後,即令熟讀三書,並為解意,使其受益。「稍長,即令熟讀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騭文,關帝覺世經」。幼兒稍長能讀書時,約當五至七歲起,即教其熟讀此三本書。熟讀方法,印祖開示每日念三、五遍,至少須念一遍。此三書均闡揚因果禍福事理,鼓勵人心去惡向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為遠禍致福,成己利他之道。以此基礎更勝進佛道,則可助成了脫生死之功。故不只教育子女,父母本身亦應作為終身奉行之處世妙方。

太上感應篇乃道家勸善之書,如雪廬老人云:「其文尚樸不事浮華,其言舉事以明功罪;婦孺能喻,雅俗不傷,茍非至頑至癡,聞之未或不興趨避之心,其輔世間風化,開人天之路,豈曰小補之哉。」陰騭文為文昌帝君訓世之作,帝君自述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又嘗為仙為龍等,往來諸道之事理,令人知因識果,止惡行善,廣行陰騭,進求了生脫死。印祖甚讚感應篇及陰騭文,謂能「熟讀而詳審以行之,則人人可以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關帝覺世經為關帝君教化世人修善致福,去惡遠禍之作,與前二書之功用相通,故印祖亦倡導之。

「俾知有所師法,有所禁戒。」此乃熟讀三書之用意。若能熟讀、常思,使子女知道是非善惡及其因果報應道理,對一切美德善行,有所認知而努力學習;對一切悖惡心行,有所怖畏而不敢妄為。「一一為其略說大意,以為後來讀書受益之前導」,此為解意受益。熟讀三書後,再順著文字為其講解大意,使其知義理後,再依書中所說照作,方獲實益。如印祖開示:其日用行為,合於善者,則指其書之善者而獎勵之;合於不善者,則指其書之不善者而責之。如金入模,如水有堤,豈有不能成器,仍舊橫流之理乎?如此熟讀、解意並照行,必能建立正知正行,不但眼前受益,並能奠定日後讀書,成聖成賢之基礎。盡此一生依之而行,自可歸於正人君子之域矣。

「幼時如是,愈讀書愈賢善,不患不到聖賢地位,光宗耀祖也。」

胎教、幼教後,這一段結歸修身有成之功。幼時能依此善教,則愈讀書愈賢善,將來不必憂患得不到聖賢地位,必能光宗耀祖。印祖說:「人的一生成敗,皆在幼時栽培與因循所致」。父母從小就能正確教育子女做人本份,依因果道理學習去惡從善,並篤行聖賢所教學問,使一切心行有所遵循。依此學習成長,必能知書達理,明辨是非,則愈讀書愈賢善,終能成大器,光宗耀祖。故印祖說:「如此善教,于祖宗則為大孝,于兒女則為大慈,于國家社會則為大忠,故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足見善教子女之權責,母親操持一大半,而子女之賢善及其光宗耀祖之成就,也以母親功勞居首。三字經云:「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此即自幼學習聖賢之道,修身養性,長大後在工作崗位上盡忠職守,將所學貢獻社會國家,服務大眾,則其功績能顯揚於世,使父母祖先均獲得榮耀,並垂裕於後代子孫,這些都是讀聖賢書的大功效。

因果教育之啟迪、認同,在讓子弟心中,有所怖畏,不是什麼都不驚?能夠參與成長班相信一定認同印光大師顛仆不破的見地。

『家長心得迴響父母如何善教子女?』

印光大師這篇文章值得一讀再讀,老人家語重心長地勉勵後進,雖然距今已逾半世紀,但今天讀來仍感受用。大師一針見血指出教育之根本在家庭,家庭教育之核心在道德教育與人格養成,尤其提出以八德教育與因果的認知,來培養子弟成聖成賢成君子,不正是我們所企求的嗎?而透過因果教育之啟迪,讓子弟心中有所怖畏警惕,心中有把度量尺。相信參與返班之家長,一定都能認同印光大師顛仆不破的見地。

印祖提到,幼時不許遭踐字紙,不許亂吃食物,不許與同里群兒聚戲等,令末學感觸良多。因先母從小教我們愛惜字紙,不許我們吃冰棒,也不許我們外出過夜等。先母雖不識字,但對子女之教導,卻暗合印祖所教內涵。家母從小就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凡事以身作則,這些點點滴滴,深深地影響我們子女一生之人格教育。每每憶此,不覺母恩浩大難報。

大師所述說對象,雖為子弟,事實上更是為我們而說,末學渾渾噩噩,年齒也將近五十,往昔也曾抱有淑世之志,奈何進入社會這個大染缸,雖無作奸犯科,可是志向已漸漸消弭;大師文章真是苦口婆心!重新燃起以成聖成賢為己之目標,所以在此呼籲,要期望子女成聖成賢,必先自我期許成聖成賢,以聖賢為欣慕對象,作子女之榜樣,所謂身教重於言教,為人父母不以聖賢為目標,要期望子女成聖成賢,鮮矣!

教育是薪火相傳之偉大事業,家庭教育尤為其磐石。古德聖賢乃至我們上一代,所留給我們美好之文化內涵及實踐方法,實為智慧及福報之源,有賴我們努力地深耕及延續。而家庭幼教之重點在於蒙以養正,因此父母應把握時機,儘量空出時間陪伴子女成長。時下之小孩,許多都是被吾等寵壞,或為溫室花朵,或養成自私、自利、自我之人格。而他們所接觸之環境五花八門,其心裡常處於躁動不安,這也是我們所造成。所以為人父母,若能為下一代選擇良好之學習環境,幫助他們把心靜下來,時常親近良師益友,並以八德及因果事理等內涵建立其知見,令其身體篤行,以確立其人生之志向,並健全其人格之發展。相信縱處於今日之社會亂象中,也懂得如何保護自己,避免同流合污,遠禍就福。期待有志一同之家長,大家攜手共進來傳承此一要責大任,使子弟都能依此修己利人,將來個個都能成德成材,光宗耀祖,垂裕後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