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期::三代共修活動報導-週四共修止靜法語

佛法總綱是修淨土殊勝助功

 心爾

從來正見最難生

善根生時亦回向

若能自他同體觀

便是諸佛也讚歎

九一年十月三一日

淨土法門修行的方式,有正功夫和助功夫。發菩提心,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是正功夫,聽聞經教,盡心盡分作善法,持戒懺悔,平時行為造作符合佛的教誡是為助功夫。正助雙修才能有所成就。

我們常常聽人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幾句話是出自涅槃經,是佛法大綱,也是一切諸佛通行的教法。學佛的人只要依教奉行,一定能了生死,出三界。世間人若能依此奉行,國家一定長治久安,人民生活安樂,世界和平。

「諸惡莫作」是攝律儀戒,消極的禁止作惡,凡是有害眾生,事無大小皆不可作。「眾善奉行」是攝善法戒,積極的勒令作善,凡是利益眾生,事無大小皆要去作。這兩句合起來就是「戒」。禁止和勒令之義。  雪公云:學佛的人,不論哪一宗、哪一派,這兩句話最重要。修學淨土宗念佛的人,切實做到才能夠跟人廣結法緣,臨終減少很多障礙。

「自淨其意」包括定和慧,由戒而後能入定而開慧,使我們意業清淨無染。而「自淨其意」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念佛,加上發願回向,一心不亂就能往生。但是最能自淨其意是空性的正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只是破煩惱的現行,成就世間的福報。「自淨其意」是「定慧」。以空性為所緣去觀修,才能將煩惱種以及煩惱習破掉,成就出世間的無漏智慧,才是真正的「自淨其意」。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是整個佛教的總綱。

「諸惡」是指種種的惡法,約分:身三(殺生、偷盜、邪淫)。口四(兩舌、惡口、妄語、綺語)。意三(貪欲、瞋恚、愚癡)。這些都不去違犯,叫諸惡莫作。學佛之人應該守口、攝意、身莫犯。

「守口」就是守口如瓶,因為災禍往往是從口出,所以要特別留意我們所說的話,若發覺說妄語,就趕快向對方道歉。說到綺語就趕快收回來,有惡口要馬上壓住,就是守口如瓶。

「攝意」就是把意念收攝住,叫防意如城,就是不取行相。把城門關好,不許六識往外走,也不許外面的六塵進來,六根不接觸六塵,就不起六識,心不去對境就不會引發識。能好好的管束六根,才是真正懂得修行的人。如果六根對到六塵,也不取隨好,不執著就不會愛染,沒有愛染就不會滋潤生死,意業就清淨了。

「身莫犯」就是身體不要犯惡業。從守口如瓶,再慢慢的身莫犯,並且攝住意念去除貪、瞋、癡。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或者建立人格,或者與人相處,或者教育子女,或者作為念佛法門的助功,就必須做到這十善業。

「眾善」是指種種的善法,我們不但不殺生,還要放生。不但不偷盜,還要布施,不但不邪淫,還要修清淨的梵行,不但不起貪欲之心,還須起布施心(貪的反面),不但不瞋恚,還要起大慈悲心。癡就是無明執著,對因果事理的不瞭解,要用般若智慧來對治,不但不惡口,而且要說真實語。不但不說綺語(無意義之言),還要說質直語,要常常觀察惡業的過患,善法的功德。

「自淨其意」是要淨其意如虛空,這是佛的境界,必須從空義上去體會,當破除執著的時候,內心是遍一切法,因為證空性的人,對一切法才能如實的了知,一切緣起都是內心所認知的,像虛空一樣寬廣,這樣的境界是遠離妄想(虛妄的取相),不會在相中見好見壞,見好生貪,見壞生瞋,由貪瞋癡引發煩惱。如果從相上遠離自性,自然不生愛染,破除對相上的執著,了知其相如水月空花,這樣的人對相就沒有種種的愛取。這種境界是佛所證悟的,也是我們眾生具有的潛力。只是沒有被善知識,被教法好好的引導。

佛法要在身心上下功夫,心可以執著,也可以破執。所以煩惱心,正是覺悟的心,蕅益大師說:「煩惱的時候,正是作菩薩的時候」。眾生都有這個心,會用心就最殊勝,不會用的話,所有的罪障也從心裡出。所有的快樂都從心來,所有的痛苦,也可以從這個心去掉。會用心的人才是真正的「自淨其意」。

總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就是佛法戒定慧三無漏學,用來對治貪瞋癡三毒煩惱,要好好的斷惡修善,修觀空性,體認空義,了知萬法因緣生,以清淨無染的心來念這句阿彌陀佛最為殊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