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期::共修研學-菩薩清淨的行持

華嚴經淨行品聽聞記(一)

 編輯部整理

智首請問文殊答

運用之妙存乎心

以願攝行清淨行

十力無畏十王護

為了利益徧滿虛空的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來這裡研究經教,目前的因緣,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所依的經解,特別是南亭老和尚的講義與會性法師的科文。

華嚴經簡介

華嚴經是佛陀成道後依菩提道場等七處舉辦了九次法會,藉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顯示佛陀因行果德的妙莊嚴。

七處九會,第一會是菩提道場,第二會是普光明殿,第三會是忉利天宮,第四會是夜摩天宮,第五會是兜率天宮,第六會是他化天宮,第七會與第八會是普光明殿,第九會是祇園精舍(逝多林,重閣講堂)。計人間三處,天上四處。第一會及第二會會主分別是文殊、普賢菩薩。

此經傳說由龍樹菩薩從龍宮中默出,有廣本、中本與略本,然流通的華嚴經屬於略本,傳到我國時,前後共有三種不同的譯本,一是佛陀跋陀羅尊者於東晉譯出的六十卷本,俗稱六十華嚴,是舊華嚴;其次是唐朝武則天時期實叉難陀尊者譯出的八十卷本,俗稱八十華嚴,又稱新華嚴;又在唐德宗貞元十二年,由般若三藏譯出的四十卷本,俗稱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只不過是六十華嚴或八十華嚴中入法界品的廣本。有人說,讀華嚴要先讀八十華嚴,到第五十九卷的入法界品時,就轉讀四十華嚴,如此說來,完整的華嚴經是九十九卷。

本經是說佛之功德,顯示佛各種德能、神變及莊嚴,是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而入佛之果地莊嚴。普賢菩薩言:若身上長滿舌頭,經塵點劫,猶難讚歎盡。故古德有云:不讀華嚴不知佛之富貴。猶如經文所云:剎塵心念可數之,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諸佛功德說難盡。其次表徵法的功德為法華經(依法令人生起一乘知見,即開佛知見);表徵僧德者為楞嚴經(經文中七處徵心是悟,二十五圓通是修,破五十種陰魔是證)。

華嚴經傳來中國有三種華嚴,六十(卷)華嚴約六十萬字,共三十四品,第三十四品為入法界品,僅十六卷。

八十(卷)華嚴乃武則天以脂粉錢供養而譯出,譯成時並由其寫開經偈,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八十華嚴共三十九品,第三十九品為入法界品,分為本會(顯示佛之種種妙莊嚴)及末會(文殊菩薩引善財童子去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令善財童子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直至等覺,之後以文殊菩薩助成善財童子得佛之根本智,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淨土,引導善財童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見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後成佛的因緣所在。故印祖所著之《淨土決疑論》:淨土法門是實非權。理由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可見極樂世界非三百由旬之化城,而是五百由旬之究竟處,是成佛的殊勝環境。

四十卷華嚴,又稱入法界品(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而所入之法界,乃佛之所證,為不思議解脫境界。再者,入法界品嚴格說不只普賢行願品,但古德卻將之視為普賢行願品,原因是歸向處是普賢十大行願,故將普賢行願品安為入法界品之另一名稱。

若依清涼國師華嚴經的分法,分為:信、解、行、證。此品屬於解分。華嚴經屬大方廣部,佛所證悟的就是大方廣。華嚴是佛的因地、經是能詮,所詮的是大方廣佛華嚴。所詮的內容有佛的因、有佛的果。

大方廣就是佛所證悟的空性,其體大而無外,其相徧一切法界,其用是破煩惱障與所知障。三乘空性慧生起的作用不同,但就所證的空性是一樣,能證的智慧生起作用何以有如此大的差別?乃因佛以菩提心與六度萬行的修學,做為修學空性慧的助伴,使得空性的智慧能夠破所知障,可見菩薩行的殊勝與重要。

若以空性的智慧成為菩提心、六度萬行的助伴時,能證得佛的色身,相好殊勝二乘人難以項背。就智慧的那一分,佛勝過二乘人多矣,就福德的那一分,佛亦勝過二乘人多矣,且令人難以想像。若以沙粒為喻,佛的智慧如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塵,好比非洲的土著,難以想像比爾蓋茲的財富;漢朝的使者到夜郎時,夜郎亦難以想像漢朝的皇帝,到底有多大的威勢。

淨行品與譯者簡介

華嚴經總共有三十九品,淨行品是第十一品。如果在八十卷的華嚴,這是在第十四卷的前半卷,淨行品總共有二千九百六十三個字。八十華嚴就是有八十卷,第十四卷的後半卷跟第十五卷是賢首品。這些品可以是獨立瞭解,也可以連貫進入內涵。

淨行品是修學成佛重要的法行,是佛法應用於日用平常的修學法,是一個以願導行的修持,而願的本質即是正知見。

翻譯者是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敕譯,于闐國是新疆和闐地區。現在的新疆都是回教徒,佛教徒已亡得徹底。然當時在武則天時則是盛況,教法之興除了佛像、佛塔、經書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傳承的人才。

今天三寶要加被眾生離苦得樂,必須靠有情傳承正見,三寶的加被力才能顯現,若不然,吾人早在無始劫前就可證果,不會還在這裡六道輪迴。

于闐國曾經出了三藏法師,三藏法師還是中國封的,那時盛況,如今安在?

實叉難陀義為學喜(學而歡喜),學而歡喜是整個修學佛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一步。論語四百九十八條的第一條: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言以蔽之,謂之實叉難陀。學儒、學佛沒有法喜,不能持續。

武則天當時讀到六十華嚴,知道不完備,於是請求善本。在中國佛法是皇帝請來的,不是洋槍大砲打進來的。據說武則天是用脂粉錢供養,作為實叉難陀等譯經的費用,譯出了八十華嚴。實叉難陀以四年半至五年的時間,翻譯完成八十華嚴。會性法師說經文一卷約當一萬字,八十華嚴就是八十萬字,四年半完成翻譯,此為官方所支持的。武則天在施政上有時過當,那一分果報要受,然對佛法的貢獻的果報也能得到。實叉難陀翻譯了很多佛經,其中有:右繞佛塔功德經、十善業道經、入楞伽經……等。

此次依會性法師的科判解淨行品,乃法師參考清涼國師的科判,做簡單的修改。會性法師是民國的高僧大德,雪公老師與會性法師的交情甚篤;老人的荼毘是由會性法師所主持的。會性法師曾經是臺灣一些高僧大德(如慈航法師、斌宗法師)屬意的接棒者,所以佛門要興,就要出人才,儒家要興也要出人才。什麼人才都沒出,什麼希望也不會有。會性法師曾閉關閱過藏經,雪廬老人曾說:會性法師算半個三藏法師。法師教理通達,今日能與其相比的沒幾人,以上將會性法師做簡單的介紹。

淨行品科文

華嚴經淨行品大科分二,甲一:智首菩薩問舉德徵因。智首菩薩向文殊菩薩舉出佛的功德,問成就果之因,欲得這些功德,原因在哪裡?有總問與別問;丙一是總問、丙二是別問。這些功德是成就有情安樂的條件。   

甲二:文殊菩薩答標德顯因,文殊菩薩標出這些功德的因為何?乙一、歎問成益,是文殊菩薩讚歎智首菩薩此問對有情眾生利益多矣。乙二、正答其問,乃正式回答智首菩薩所問。

下分兩段,丙一、標因成德答其舉德:欲得佛之功德,其因總說為善用其心,而佛之功德除上述智首所言,此處總攝佛之功德。丙二、指事顯因答其徵因,指出用心,這件事乃一切勝妙功德因,然如何用心?

下分三段:丁一、總徵,如何用心?丁二、別顯,分別顯示十類(一百四十一願)說明如此則是善用其心。丁三、總結成益,如此用心所成辦殊勝功德,不被一切有情所破壞與轉變。

文中的菩薩名為智首,以智慧為首。佛法之修學分為:信、解、行、證。對佛法相信且有深入了解,所生的智慧是修行之首要,了解所獲的功德、成就的徵兆,且用什麼樣的因幫助獲得這些功德,如何行持?如此之修學方法極為善巧,而非盲修瞎練。

而文殊師利菩薩在華嚴經中所表徵的,不但是善財童子的根本老師,也是整部華嚴經最重要的表徵者,整部華嚴所要入的乃佛甚深的證量,須有文殊的智慧才能證得。(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