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期::啟蒙園地-心靈成長營返班活動報導-九一年十二月各班返班記事

和合班

 淨調

本次返班課程的主題為「勸學」。這是從劉向「說苑」一書中擷選出來的,說苑總共有二十篇,都是十分長的文章,劉向從建本篇中摘錄出三段與勸學有關的文章,匯編成勸學篇。當初劉向編說苑的目的是供皇帝們學習以及教導子弟們。古時皇帝,如康熙五歲就開始拜師學習經、史、子、集充實學問,康熙十歲即帝位,在位六十一年,手中從來未離書本,即使三十幾歲南巡,在舟車上也是手不釋卷,臣子們見其太過勞累,便勸他休息,康熙卻回答,看書是他唯一的嗜好,而且從中可獲得許多治國的相關資料,所以往後從他的手中編出的康熙大字典、庭訓格言,都是拜勤學所賜,因此即使貴為一位皇帝也是需要不斷唸書,何況是吾等。在家如果能夠隨處有書可唸,也是培養唸書的一種方法,也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來唸書,例如點餐等待的時間,一般人往往會利用這段時間喝茶、聊天,將時間浪費了。再則有些人認為報章雜誌就是知識,其實不然,報紙等是資訊而非知識,因為看了幾天後就忘了,而有價值的文章如「勸學」,卻可從漢朝流傳至今約有一千九百多年了。

勸學篇雖然以文言文寫成,但並不是那麼艱深,開頭第一段,孔子曰:「可以與人終日而不倦者,其惟學乎!」是說可以和人每天討論一件事而不厭倦,只有學問這件事情,如果只是說長道短、聊閒話、談政治議題,很容易讓人感到乏味,可是學問探討讓人覺得很有意義,這是孔子在整個學習教學過程中所體認出來的。「其身體不足觀也,其勇力不足憚也」身體很健康,長相很好的人,如果沒有充實內涵,會讓人知其不足,如現今電視上的俊男美女,如果沒有氣質、學問涵養,很快的觀眾也會覺得無趣。然而在不斷的唸書中就會讓我們的氣質不斷地改變,在整體上展現的就是智慧,而不只是一個漂亮的面孔。所以身體照顧與內涵的充實必須兼備。李老師也提出自己的寶貴經驗,李老師說他在二十七歲以前都是凌晨二點以後才睡覺,常吃路邊攤、又喜歡吃辣的食物,因此很快地身體就出現問題了,所以希望大家在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三點一定要休息,因為十一點到一點是脾臟休息的時間,一點到三點是肝臟休息的時間,如果這段時間不休息那肝、脾臟就會繼續工作二十四小時,就算隔天再補四小時,身體還是會很疲勞。「其祖先不足稱也,其族姓不足道也」是說不管自己以前的祖先、家世背景多麼好,如果自己沒有將其好的德性沿襲下來的話,對自己的幫助都是一時的,不會長久;同樣的道理,一樣是姓李的,就算是別人多麼輝煌,那總是別人,所以不需要去說我們同一姓氏的人有多好。「然而可以聞四方而昭於諸侯者其惟學乎!」能感召別人來臣服於你的,很高興向你學習的,惟有學問而己。學問做的愈紮實,他人才會來向你學習,如果只做表面功夫別人是不會跟你學習太久的。就如同詩經中所說「不僭不亡,率由舊章」,一個人要沒有過失就要循著先王的禮樂制度來做。以前有一些很好的典章制度,只要我們好好學習,就能有所成就。然而從清末以後,我們整個國學系統被破壞了,現在必須到國中才開始接觸國學,其實啟蒙教育必須從小開始,如天使班的小朋友很幸運地從小就能背誦與瞭解國學,他們天真無邪沒有太多的紛擾與壓力,可以有很深入的學習,但到了國中有了課業壓力,就無法那麼專心地學習了。所以我們現在再回過頭來學習先王的禮樂教化是有很深的用意,這與我們現在常接觸的散文不同,散文是以個人的觀點寫成的,多半是一時興起所作,通常以抒情文居多,而典章制度以論說文居多,如策論,是經過不斷思考咀嚼所得,這也是孔子要我們從先王的禮樂制度學習的原因,所以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與從小開始紮根學習都是相當重要的。

第二段孔子謂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長劍」,孔子問子路說,你喜歡什麼?子路回答,喜舞長劍。孔子曰:「非此之問也。請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學,豈可及哉!」孔子言下之意是說,子路在某方面很有才幹,只要再好好學習,別人就遠不及他了。子路曰:「學亦有益乎?」子路問,作學問有什麼好處?學習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幫助?其實讀書能涵養性情,從書本上不斷學習成長、不斷地增上,那才是真正的智慧。下面則舉例說明,孔子曰:「夫人君無諫臣則失政」,如果君王身邊沒有諫諍的君子,國事就不會處理的非常好,如唐太宗時魏徵的十失疏。「士無教失則失德」,讀書人如果沒有老師的引導其德性就會有所缺失。「狂馬不釋其策」,是說一匹未馴服的野馬,那麼手上的鞭子就不能丟掉。「操弓不返於檠」,檠是輔正弓弩的器具,在射箭時是不能把弓拉直的,如果不以繩子將弓調成半月形,那會使這件事物失去原本的功效。「木受繩則直」就像繩墨能使木直。「人受諫則聖」,一個人如果願意接受別人的規勸,必是一個有智慧、明白事理的人。「受學重問」,學習最重要在於問,所以學習是要主動去學,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要請教他人。現在大學以下、甚至大學的學生都習慣只是聽,很少提出問題,這樣的效果會比主動提出問題差很多。而請教時要心懷謙虛。「毀仁惡士,且近於刑」,說話去毀損仁義道德或是去憎惡讀書人的人,將來是要受罪的。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斬而射之,通於犀革,又何學乎?」,在南山有一種竹子你不用去管它,它自會長的很直,砍下來當箭用,可以射過皮革,既然本身已經這樣好了,又何必再學習呢?孔子曰:「括而羽之,而砥礪之,其入不益深乎?」,孔子說,箭的尾端如果用羽毛再把它裝飾一下,箭的前端再裝上一些磨尖的金屬器物,那不就可以射的更遠、更深入。孔子的意思就是即使本質再好的人若是經過學習以及學問的累積,就能夠更上一層。子路拜曰:「敬受教哉!」,子路恭敬地夫子說你講的是對的,我願意接受。

第三段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春秋時代的晉平公問當時相當有名的樂師師曠,我已經七十歲了,要再去學習可能太晚了。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師曠回答說,你為什麼不去把蠟燭點亮呢?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哪有為臣來戲弄他的君的呢?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我這個瞎了眼的臣子怎麼敢跟你開玩笑呢!「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我曾經聽說,年青時的學習如剛上升的太陽,陽光不是很強,但是已經會開始發亮了;到了二十至四十歲這段時候的學習,就如正午的太陽,威力最強;年老的時候學習,就像點了蠟燭的光。「炳燭之曘,孰與昧行乎!」,點了蠟燭的光和在黑暗中摸索前進,你說哪一種比較好呢!師曠的意思就是學無止境,即使年老了,如果能夠不斷虛心學習,智慧就能不斷增上。晉平公曰:「善哉!」,晉平公說,你講的真是好啊!

以上為和合班此次上課的內容,以饗大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