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期::活動報導-九十八年暑期心靈成長班活動報導~謙謙君子-課程報導

從歷史故事中學習謙讓

淨域


九十八年的暑期心靈成長班終於開課了,這次學會要帶給孩子們什麼樣不同的心靈饗宴呢?主題終於揭曉了,這便是學做一位「謙謙君子」。是以,列出的三大主課程分別是:《易經‧謙卦》、《論語》章句選及《了凡四訓‧謙德之效》三科;而為另使孩子於課程中有所對應感受,亦開出「歷史故事」這一門課。此次課程以「五倫」來為孩子述說「長幼、父子、夫婦、朋友、君臣」間的謙讓與忍辱故事,這既與每人的生活相關,也是學做謙謙君子的必要。日後就這樣在網路與書籍中蒐羅故事題材,利用閒餘時間瀏覽,從中擇選出三十三篇故事,並刪修精簡製成簡報。


人人都愛聽故事,孩子們尤其喜歡,見到孩子們引頸傾聽的模樣,這備課的辛苦也化作雲煙不見了。課後我謝謝他們很給面子,大熱天裡沒有人闔眼瞌睡,也抱歉因過於饒舌而無法說盡,在此特別選錄五個正負面故事以為代表,希望對眾能有所啟發與裨益。



一、六尺巷以和為貴(朋友鄰里間要和睦相處)


清朝安徽省桐城縣人張英,於康熙年間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平日尚禮寬厚待人。時祖宅與吳姓鄰家發生基牆位置之爭,雙方訴諸縣府仍無法排解;張家族人便修書上京,欲讓張英下令讓地方官擺平吳家。


張英看後回書,併寄上明朝王堯日的一首詩(改幾字):「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族人領略張英之用心,便讓出三尺地來;吳家見狀也後退三尺,於是形成一條六尺巷來。如今仍是桐城地區的旅遊景點與文化故事。



二、王莽謙恭下士時(為人莫假謙別具他圖)


王莽為西漢元帝皇后王政君之姪兒,其自幼雙親身亡,對任職大司馬的伯父王鳳十分恭順,初任黃門郎,待人謙恭素得人望。漢成帝時,累官至大司馬,年謹卅八歲。


漢哀帝時,丁皇后的外戚得勢,王莽退位隱居新野。期間他的兒子殺死家奴,王莽令其兒子自盡,獲得世人的好評。哀帝去逝無子嗣,王政君重掌國璽,起用王莽任大司馬,立八歲的劉衎為平帝,封安漢公,將女兒嫁給平帝為后,加號「宰衡」,攝政權傾一時。


平帝年長後,對王莽之脅制多所不滿,王莽便藉故弒平帝,立兩歲的劉嬰繼位,再而篡位自立為王,改國號新。後因新政法令繁苛,漢宗室劉秀起兵推翻,建國稱帝不過十五年。七百多年後,白居易讀史時特有感觸,賦詩曰:「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若使當時身便死,一身真偽有誰知?」道出謙恭須發自真心的持恆方是。



三、謙讓不求虛名的歐陽修(非己所為勿欺世盜名)


北宋朝廷下令編撰《新唐書》,歐陽修為最後進入編館者,負責《紀》與《傳》的編寫工作。該書《列傳》一部,前由宋祁先編修完成;但朝廷認為一部史書出於兩人之手,體例上不能統一,便令歐陽修進行全面刪改。歐陽修奉旨後苦惱地說:「宋祁乃前輩,且各人見解不同,怎可全依己見來刪改呢!」最終一字未增刪。


《新唐書》修成後,依例史書只署名官階最高者,應當署以歐陽修之名。但歐陽修說:「宋祁修《列傳》費心甚多,怎可奪其功勞?」於是《紀》、《傳》署名歐陽修,《列傳》則署宋祁之名。此事傳出後,宋祁聽後高興地說:「自古文人相輕,此事真是前所未聞呀!」



四、相敬如賓的梁鴻與孟德耀


五倫關係始於夫婦,夫義婦順、相敬如賓的夫婦感情亦來自於謙德。


梁鴻東漢人,有學養淡泊名利,於上林苑養豬維生。某日不慎失火延及鄰家,便以豬隻折賠。其德日盛,許多人家爭想託媒提親。


有一富家女孟德耀(光),有美德卻面醜陋,亦有人家提親未成。待歲三十時,父母問原由,說:「非梁鴻般正人君子不嫁。」梁鴻知悉後,便託媒將她娶回家。


倆人婚後居於灞陵深山裡,男耕女織夫唱婦隨。某日,梁鴻過洛陽,對朝廷之腐敗作一首〈五噫歌〉,朝廷下令逮捕。


夫婦倆隱姓埋名逃到吳地,寄居在大戶人家皋伯通廊下,替人樁米維生。每當梁鴻下工返家後,妻子總是恭候不敢直視,吃飯時也將飯碗高舉齊眉送上。屋主皋伯通見狀,覺得此夫婦非常人,便請他們入內住下。此「舉案齊眉」的夫婦相處之道,一時傳為美談。



五、閻立本兼收並蓄學畫


閻立本唐代名畫家,精於肖像及刻畫人物性格。某次他慕名去荊州,欣賞張僧繇的壁畫,見到畫跡後,說:「真是虛有其名。」第二天回頭思惟,如此名聞遐邇之畫必有過人之處,且人應要虛心、認真,便又跑回去看畫,大有收穫地說:「盛名之下無假士。」如此,接連在壁畫下留宿十夜,多方臨摹後才離去。其後的畫風,受張僧繇之啟發很大。


閻立本正因懂得反省檢討,一改驕慢之心,以謙下之態度面對同一情境,竟產生如此不同的受用,此正說明唯謙者受益無窮,而虛心受教乃不二法門。



結言:


唐太宗一朝被譽為貞觀之治,這全在於他不以帝王為尊,內能敬重長孫皇后,外能聽納群臣的忠諫。其曾以《論語》:「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問學於孔穎達。孔穎達回說:「這是聖人的教化,希望人有謙虛的光明美德。」並引用《易經》勸諫太宗,要以蒙昧來修養貞正之德,用藏智於內的辦法來治理人民。太宗也常對臣下說:「天子當常保謙遜恭順,若有失,請犯顏諫奏。」魏徵即說:「人無不善始,但少有善終。願陛下守此謙道,則天下國家永固。」這一個謙字落實力行,正是令人無所不往呀!歷史故事的題材永遠不變,內容只是舊瓶裝新酒,聽懂悟得一個便受用,這些故事就當做是多增長些識見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