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期::參訪觀摩
入寶山滿載而回(八)
編輯部
法門雖易實修少
善士共學貴相親
知音難尋卻易尋
敦倫盡分益有情
連志道老師於草屯開辦弘明國小,在弘明幼兒園畢業成果發表會時,吾人有幸觀摩學習,並在老師許可下就教育與個人修學上,提出若干問題就教老師,承蒙老師慈悲一一回答,使參訪者受益良多。今將座談內容記錄陸續刊登,期令讀者亦能受益,是所至願。
問:老師辦教育的辛苦非外人能知,除了有很好辦事的能力,辦事過程中吹過了大風大浪,在挫折障礙中成長,所以對人情世故非常的通達,對教理非常的深入,今天所講的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其次我們都知道淨土法門是一個當生成就的法門,可是問題是有人說像我們這樣一路的修學,也聞不到往生的味道,將來是不是真的可以往生也不知道,甚至這樣做時,會感覺你真的可以往生嗎?
答:所提的問題非常的好,在引導初學的人修學淨土法門,都跟他說淨土法門很容易,只要念一句佛就可以,所以大家也都歡歡喜喜的這樣子來學佛,每天念佛做早、晚課,甚至於散念都用來念佛等等很精進,可是我學人發現很多修淨土法門的雖然這麼用功的在念佛,但事實上念的時候卻妄念紛飛,並不能真正念的很好。就是說以淨土法門接引初機時,所接引的人很容易進來,可是進來以後很少人真正用心去瞭解,佛要怎麼念?要如何念這句佛號,才會很紮實一句一句一句延續不斷,淨念相繼沒有雜念,所以我們常常會覺得修淨土念佛法門修了一、二十年,好像沒有什麼功夫、也沒有什麼把握,可是我們另外修別的,會覺得好像很有效果。主要的原因就是你覺得這個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就是這麼簡單嘛!事實上你並沒有去追究這句佛號該怎麼念,如果你在修行這個法門時,用心去瞭解該怎麼念佛,所謂該怎麼念佛就是你怎麼念,才會讓你的心安定,而且一句一句的佛號相繼且雜念很少,如此才真正進入了淨土法門。所以我們說永明大師的四料簡云:「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一萬個人修行淨土法門,一萬個人往生。可是我們修淨土法門時事實上沒有真修、沒有實修。例如在修行時,總認為念了多少堂功課,早課有做了,晚課也做了,也念多少佛了…,其實那是接引才入門的。現在是說我早課做的怎麼樣,我在做早課時是不是很清淨,我是不是念佛念的很好!要這樣的追求。如果你常常如此要求自己的話,對於自己念佛的功夫如何就很清楚,有一天你就知道你有沒有把握。所以淨土法門說容易很容易,說難是比任何法門都難。
問:請問老師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如何克服(去除)與善知識之間的距離,比如會怕與善知識交往、寒暄,所以他往東邊走我就往西邊溜,他從那邊來我就從這邊離開,要如何克服這種心裏的障礙?
答:我學人覺得這就是我學人這生中最大的幸福,何以故?遇到 雪公老師以後,非常的佩服他老人家,而且樂意向他學習,所以提的問題(見善知識的心裏障礙),我學人就比較少。因為遇 雪公老師時,是老人家的晚年,而我們那時候年紀還不大,所以中間有一個很大的年齡距離,而且老人家的人生經驗非常豐富,各方面都足以作為我們的表率,無論他的言語、行為、修行、教理等等,都令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所以在這裡,我學人覺得當今之下,如果諸位尤其是年輕的同學們有心將來弘揚佛法,從今天開始一定要好好的在教理以及修行上下工夫,解行並進以自利,並且有智慧、有善巧方便能夠度化眾生,因為這個時代的眾生疑比信還要重,所以在這個時代想要讓人家能真正佩服你,需要的是有德有修,各方面都足以當他的表率,否則的話是越來越難。這個時代因為接受的教育就是這樣,你說的道理他未必相信,其次所用的方式不能不合理,現在軍隊也不能太操練,以前說什麼合理的是訓練,不合理的叫磨練,現在你可以合理的訓練,而且還不能太過分,他會昏倒,你不能磨練他,為什麼?他說你怎麼可以這麼不合理。所以現在的人為什麼修行不容易成功,就是現在很難用折法,比方你用折法去教他,管他有道理沒道理你就罵他一頓,他會私下不以為然,並以為你不瞭解他,聽都聽不清楚你在講什麼,他就這麼把你認為如此!所以現在這個時代你要用折法已很難了,再下去為人師已很難很難了,除非你真的各方面都很好,否則的話若真的有心度化眾生也很難了,此時你好好發心,隨緣影響一些人,無論如何要當生成就,乘願再來,才會沒有這些問題。
問:剛才老師講到有心要度化眾生的人,先要充實自己,特別是在佛法上面充實教法,可是那畢竟是一個曲高和寡,愈往上走愈是高處不勝寒,到最後是要有自己享受孤獨與寂寞的心裏準備,如此走上去真是如此嗎?
答:記得很早以前,有一回錢穆先生好像在台北的歷史博物館演講,講完時,竟然有一個人提出了一個問題說,你會不會寂寞?有人就問過錢穆先生這樣的問題。其實不只是學佛,學歷史、學文學的也是這樣,你看杜工部(杜甫)的「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你看鍾子期、俞伯牙彼此相知何以千古流傳,就是因為知音難尋,所以你這一生裡面有知音沒有知音,不要那麼在意,可是事實上你的知音很多,在那裏呢?那些佛菩薩都是你的知音,所以你不要很在意世上有沒有知音。其實在同學當中也有知音,這條路上有很多人都在默默的陪著你走。
問:學成以後,知音難尋,曲高和寡,可是又可以和光同塵,和世俗人相處又不會讓他們感覺到怪怪的,這樣的涵養是如辦到的?
答:這點我學人覺得趁早好好立定志願,當生成就往生西方,回來時必能巧把塵勞為佛事(曲高和寡而又…),這樣很不簡單,至於大家對我學人的讚美,一概都不是,我個人反而想跟諸位學習。學成而又能和光同塵,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常常和光同塵之後就會有很多的問題,可是你沒有合光同塵又無法度化眾生,所以我們現在都談不上度化眾生,只能說在修行的路上,隨緣作一些利益眾生的事情而已。
問:記得以前在 雪公老師座下學佛時,法喜充滿、生活過得很愉快,華嚴經複講、研討甚至可以辦到清晨五點,大家深入教法興趣高昂,可是今天要維持這個美好的學習風氣,已非常的困難,當時除了 雪公老師住世以外,還有很多的師長護持老師維持這樣的風氣,所以當時在蓮社的美好學風下,來學習的後輩都有種法喜愉悅的感覺,而且很願意來為公發心,甚至在助念的場合裡面,都很樂意去幫忙人家助念,甚至在為公發心與家庭的敦倫盡份當中,不會有難以抉擇,甚而操煩,然而 雪公老師往生後,風氣不再,有些人會面臨了家庭敦倫盡分與為公發心的抉擇,試問要如何折衷?
答:在家學佛必須兼顧敦倫盡分,尤其小孩子,也須父母其中一人能夠照顧孩子,雖引導他合掌問訊,與菩薩頂禮等等佛門禮儀,並帶著他背書等等之外,是要有有時間與他(她)做雙向溝通,尤其孩子在國中以前很需要父母親,或許你覺得發心是很好,佛菩薩自然會替我們管,忽略與孩子雙向溝通,等到他上國中以後,你再抽時間來陪他,然他要的是他的朋友,而不是跟你溝通,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中最好有一個人能夠照顧小孩,與孩子做雙向的溝通,過了這個年齡之後,你(妳)再出來發心,就沒有後顧之憂,你在孩子需要你的時段裡好好照顧孩子,讓孩子的成長安定,接下來就能順利的學習,爾時出來發心,孩子也不會怨你。也不會走的不好。在雙向溝通中,瞭解他在想什麼,在做什麼,比方說他從學校回來,你每一天都要做他的清潔夫,將他學校學來的垃圾洗掉。如果沒有做這樣的事情,只供孩子在家裡吃住等等,可是他在學校接觸的人,給他很多錯誤的觀念,你如果在這時候沒有辦法去瞭解,沒有辦法適時的來糾正與誘導,等到他長大到了國中以後,這個時候不管告訴他什麼都沒有辦法。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應該有一個人好好的照顧孩子,如果你的那一半需要你在某些時候來協助帶孩子,應該義不容辭。(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