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期::共修研學-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三十九)

 心爾整理

遠離八暇得十滿

發心立願趁此時

觀待八勿增上心

往生成佛是今生

 

承上總結:

「如是十緣備識,八法週知」識十種緣,知八種法,真實的了知、完整的了解這十緣,在勸勉大眾之前,先勸自己發起正真大圓的菩提心,去掉邪偽小偏。「則趨向有門」此句乃對著八法週知而說,省庵大師很完整的解釋了發菩提心的行相,讓我們有很周遍的瞭解,知道要朝向發起正真大圓的菩提心,而不至於誤入歧途(邪偽小偏),有個正真大圓的門路可以趨向;「開發有地」是對十緣備識而言,依著十個因緣去開發菩提心,讓菩提心有地方可以開發,舉例來說,這地方有礦產方能開採,若無,則如何努力開採還是沒有礦,此十緣了解而努力觀修可以生出正真大圓的菩提心。這十緣是吾等開發菩提心之處。

流通分

吾等發心的條件都很具足,可是就是不發。「相與得此人身,居於華夏」,人身難得如爪上土,如高山穿針引線,如大海盲龜浮木,而華夏表示不是蔑戾車(兇惡的民族,動不動就打架殺人,沒有任何道德的約束),也不是沒有佛法的邊地。「六根無恙,四大輕安」六根具足對根缺而言,此人耳聰目明,並且四大調和,沒有生病。「具有信心」對於三寶具有信仰之心,而無世俗知見與外道邪見,「幸無魔障」指內心無莫名其妙的心魔擾亂,外無天災人禍及邪魔惡鬼道的騷擾,不但具有人身且有閒暇可以修法,發心的條件可說是具足。

人中最易生起的障礙為何?邪見!為何不能入佛道?就是因為邪見。有此邪見以及生起的障礙,能生出對蓮友的觀過念怨、視早晚課為負擔、視發菩提心為包袱,視聽聞正法為苦差事,一聽到有一大堆的善法要做,內心就不舒服,這些都是自己見解不清楚所串習出來的煩惱。

「況我今等又得出家,又受具足戒,又遇道場,又聞佛法,又瞻舍利,又修懺法,又值善友,又具勝緣」,此段且約出家而說,且又具足修法的順緣,在佛寺中出家修行,受具足戒法成辦解脫的資糧,在此道場中又可以聽聞正法。正法是佛的法身。舍利代表佛的色身之一,聞佛法為解,修懺法為行,故而有解有行,值善友乃有良師益友。亦即外緣有良師益友,故在道場中能有佛法可聞,有舍利可瞻,且能出家、受戒、修懺法,這些都是殊勝的內因。

「不於今日發此大心,更待何日?」這句話要如何來看?第一是從反面說,要生起無常的覺受,這樣的勝緣無常一到,萬般皆休要,要具足這樣條件百千萬劫都辦不到,依此條件而發菩提心則屬更難;第二要生起尊貴想,若錯過了,以後再也遇不到這些勝緣了,絕不可錯失此機會。「惟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這是省庵大師的悲心!以前大臣給皇帝上奏則勸皇上欲勤政愛民當如何如何做,愚誠就是愚忠,那怕皇帝殺他,他都不怕,一心一意為大眾這樣做,不考慮成敗、得失、利害。省庵大師就是如此,拜託你們大眾相信我(省庵)講的話,將所有的眾生都當成自己的恩德如母行相如愛子般的勸勉。

不願意被苦所逼迫且具大恩德的眾生墮落,所以勸眾生要「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回應前面的序分「發心立願是修行的根本」,透過大師的愚誠、疏文、勸告、哀告,能令未發菩提心者發之,已發菩提心者藉著這個機會增上,已增長的也藉著這個機會念念相續,能讓百千劫之身心,心心都在作佛利益眾生的目標上,這是大師最大的願望。

以下大師藉八「勿」普勸大家:

「勿」在圓瑛法師的註解是「不可」,而諦閑法師解釋成「安慰」。「不可」是警戒之詞,如果沒有將這八種習慣對治,菩提心心量會越來越小,最後會發不出來,甚至會發出惡心與造作罪業,那就很可怕了!至於安慰詞乃先告訴我們會有這些狀況,但是不要怕,透過發心一定可以過得去的,只要我們動機純正,不要跌入五欲六塵,堅固信願,一定可以過去的。一方面說倘若不發心會更苦,發心乃將業障以重報輕受的方式起現行,就像打針吃藥將病毒逼出來一樣。另一方面,就是苦境、逆境現起更好,就像刀子藉著石頭而磨利,藉著障礙將菩提心淨化。

一、勿畏難而退卻:不要怕困難而退卻。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我們是不會畏難的,那是因為我們還沒通達教理,還沒發心真正做事,若對教法深入,才知道有那麼多的戒法來束縛,這麼重的擔子(度化一切有情)要壓在我身上,要一肩扛起,這時候就會開始害怕了!此時還能不畏所行且立定志向,好好充實自己德學,且要有活埋十輩子才准出人頭地的打算,這必須要發真正的菩提心才會明了的。

然就另一個角度來說,這麼多責任扛在你身上卻甘之如飴,如此之力才是真正解脫力,並非通通不幹,謂之解脫,只想在順境當中安逸,變成溫室裏的蘭花,被保護的快樂是很脆弱,叫做肉腳,在逆境中的自在才叫做解脫。在各種障礙與艱難中,激發所有的潛力、將所有的困難克服、契證殊勝的佛果,得到真正成佛的大樂。

二、勿視易而輕浮:指的是初生之犢,將發菩提心看得太簡單了,佛經馬馬虎虎讀兩下,作早晚課也心不在焉,以為菩提心易發,殊不知菩提心難發而易退,故曰魚子菴摩羅花與菩薩發心。

三、勿欲速而不久長:是初發心者容易犯的毛病,初發心者心發了,或者以為有很大的現世利益,有急公好利的心態,但是能力沒有那麼大,往往一下子就退轉了,一下子衝得太快,遇到障礙的時候站不穩腳跟,就被擊垮。必得要慢慢修時快快到,低處修時高處到。

四、勿懈怠而無勇猛:懈怠就是懶惰,是菩提心的致命傷,平常未將教理好好串習,這些正確的知見無法變成我的人生觀,每一次聞到教法,雖然內心是很震撼,然轉頭即忘,或者過了不久依然故我,猶如石頭丟到水裡面起了一陣漣漪又恢復平靜。修行沒有善法欲所以提不起勁,身心又疏懶,謂之懈怠。這時需要以使命感來攝持身心,謂之精進,以勇猛心來修學教法。

五、勿萎靡而不振起:懈怠與萎靡不一樣,懈怠是提不上勁,萎靡是沾染五欲六塵,一面覺得發起菩提心的善法不錯,一面也徘徊於五欲六塵,不知如何選擇,就像皇帝徘徊於國政與迷戀後宮之間,雖感動於老臣寫的出師表,但也迷戀於後宮佳麗以及太監的甜言蜜語,排徊久了,五欲六塵的習氣慢慢浮現,已無有蓬勃的朝氣,此即萎靡。

六、勿因循而更期待:因循就是更期待下一次的心,雖然認為修行、聽聞教法或者作善法都很好,可是我現在很忙,要買車子、房子、小孩子要教育,老了再說,其實是莫待老來方學佛,孤墳盡是少年人。

七、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一般來說愚笨有兩種,一種是指資質愚鈍,這還可以通融、原諒;第二種的愚鈍是專心於五欲六塵,對教法不信或者無心,即是所謂的世欲深者天機淺,這在聖者眼中是最愚笨者。

八、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根淺乃善根不深厚,愚鈍與根淺的行相上有些不同,愚鈍是指資質上魯鈍,比如領悟力差或者是世間欲望多,故出世間領悟力差;根淺的行相是指障礙多,宿世所結的法緣少,自然而然想要聽聞經教的時候障礙就會比較多。

以上種種的障礙,都要靠發心立願去突破,「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無用」種樹特別就根淺者說,要好好將基礎紮好,根長出來就會慢慢地往下延伸,莖幹也會越長越大,枝頭的花果會慢慢地成熟,此即善根由淺而深,最後開花結果。修行亦如前喻,要先好好種植善根(和諸佛、菩薩、善知識結上殊勝法緣),並不斷聞思修教法,以及興辦正法事業令其增長,否則就算因緣現起,自己也會起煩惱障礙修學,以上種樹譬喻善根由淺而深。接著以磨刀之譬喻,特別就愚鈍者說,因為沒有好好引發他的善法欲,所以即便有入佛門因緣,也無法發願進佛門,未來世即使遇到佛法也入不了門。(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