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期::啟蒙園地-心靈成長營返班活動報導-家長班研討專題-紀念孔子誕辰活動

心得

 息霜瞥影

 

「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出生至死亡,有人是為了這開門七件事而奔波忙碌一生,這之中有的是為了家庭、子女而甘願付出一生的時間來追求,次一等的則是自私地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慾望而白白浪費了一生,更有甚者不惜以各種邪僻之手段來獲取自己想要的。另外有一種人是以博取自身的美名為他的志向,如雍正時期的諾敏為了得到天下第一巡撫之名而誑騙朝廷,又如康熙時的鰲拜亦是以國家之財贈人以擴大他自己的人脈、聲望。前者是為了「財、色、食、睡」而辛苦,後者則是為了「名」而努力,難怪乎!祖師曾說過在那遼闊的江面上來往的船中,他只見「名」船與「利」船而已!試想難道自己的生命就只能像蜂蜜採蜜一般皓首一輩子嗎?還是只能像驕傲的孔雀一樣博得眾人的讚賞呢?這樣的問題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夫子已經有他自己的一套見解了。衛靈公篇云:「君子憂道不憂貧」,仁人志士是不會而且也不應當憂於貧窮的。憲問篇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同樣地,君子所應當感到憂患的是自己沒有廣學仁義與聖人之道以及具備為眾辦事的能力。另外像「耕也,餒在其中矣」不正也都在說明這樣的道理嗎?真是令人感嘆孔子的眼力,難怪其肯「栖栖一代中」地推行其大道而不懈了。

孔子周遊列國十四載並不得志,最後以古典為所緣盡了他最後的心力,對吾人而言,聖人之德當然是可比天地的,但對一般不加細察的人而言,聖人的價值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在此姑且竊用某一位作家的觀點來描述,倘有不妥之處還請見諒。

隔著窗子望出去,一派金光灑在高壯的椰子樹上,微風徐徐吹來,我聽到簌簌作響,真的令人疑惑,到底什麼是椰子樹?難道只有樹幹、樹枝、樹葉的才是椰子樹嗎?想來應該不是吧!那池塘中粗壯的倒影,輕柔的樹葉摩擦聲,淡淡的椰葉香也都是椰子樹吧!但我們大多人都只見那高聳入雲際的「實有」的樹,卻不見那「假有」的椰子樹,沒錯,能夠使那看不見的蛻化為看的見的正是孔子的能力之一,譬如中道難可了知,但子罕篇云:「有匹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夫子使一般人窮一生都難以瞭解的中道,竟然以數十字就令它浮現出來,了不起呀!又學習禮義是一件快樂的事,但不好學的果報則不容易察知,不過孔夫子卻能清楚地指出那不好學的蔽害的相貌,陽貨篇云:「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這樣的指示,在我們好學之餘,也要以不好學的過患來警惕自己。

歷史是有其軌跡可循的,不是你站在某一點上,而不管自己的時空座標就可以大發議論的,孔子對此也是抱著謹慎的態度,所以他所做出的決定與判斷總是那麼的恰如其份,如八佾篇云:「足,則吾能徵之矣」,可見孔子對於歷史是講究其證據的,並不會隨便發其議論。又如衛國在父子爭國之亂時,孔子亦是考慮當時的時空背景以及合義與否,才做出「求仁得仁,又何怨」的感嘆後,決定離開衛國。又如魯國公山弗擾與晉國佛肸召孔子,孔子雖然表示欲往但都未往,也都是有他的考量,並不是我們可以瞭解的,這在在都顯示夫子超人的歷史眼光,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

在茫茫的荒漠之中,唯有那北斗星可以引領迷途的旅人走出去,孔夫子亦如是,他看到了人生當中,每一個人都想要脫離痛苦的束縛走向快樂的一方,但他老人家明白唯有成聖成賢方是究竟,而且才是永遠的幸福,之乎此,他提出的方針便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但如能將此「小用」亦可用為治國,如孔子任魯國大司寇時,三月而使魯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連齊國這樣的強權都感受到威脅,或是子游以禮樂治理武城成效斐然而贏得孔子「割雞焉用牛刀」的讚賞,這都表現出夫子之道確實一定可以令吾人走出人生的十字路口。

孔子的澤風,翻過了兩千多年,也從對岸飄到了台灣松山工農的教室裡,孩子們的學習,常禮舉要、弟子規、唐詩、了凡四訓……,這一切的一切將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烙印上深深的記憶,且在師長們的諄諄教誨下,所學的內涵絕不會只是「人文知識」,這一切都將化為他們的「人文素養」,一種以人為本,以人為出發點的心思,因為只有以此為動機,方可為他們積聚資糧,也才能真的為社會、國家帶來福祉。這樣的恩德,思其源頭,實為「夫子」。

 

上一篇     下一篇